留学准备中实习部分的误区
误区一:等到大三再考虑实习
“大三暑期才是合适的实习期,而大一或大二暑期实习是没有必要的。”抱有这样思想观点的家长和同学不在少数。 实习是为了让你的简历告别零的社会实践,只有当你有了这样的经历后才容易找到申请的方向,更容易写出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文书。 很多情况显示,看似和所学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经历,却会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些经历会在什么时候用到,但一旦需要的时候,你已经做好了准备。另外,通过实习还能结交到朋友。
误区二:只要能进大公司,打杂也可以加分
你参与的实习自然影响越大越好,但与之相比,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你的主体性。比如表演系的学生,即使参演过《大话西游》这样的经典电影,如果只出演牛魔王身边的600个小妖之一,也意义不大。 实习的参与深度也很重要,所以要尽量冲到活动最前沿,而不是做一些间接、不痛不痒的工作。 比如说到名企实习,你如果只在办公室里打打杂,我觉得哪怕是国际顶尖的金融机构的实习,人家也只会认为你是去走了个过场。
第三是参与的时间,最好应该展现自己参与这个实习的周期,时间长一些就会更好,这能够说明你至少在一项实践中取得进步,并一直保持这种努力。
所以,在这里再次强烈建议大家尽早开始思考实习准备问题,提前最好规划。
误区三:刷分才重要,实习是在浪费时间
很多准备申请的同学都认为,GPA和标准化考试成绩是最直观、最容易被学校卡死的条件,所以过分追求高分,而对实习毫不在意,这样的观念一定要调整 录取委员会总是希望他们录取的学生能够组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每一份子都能在交流中得到提升。所以他们会看你的经历能对其他学生有什么贡献,能与一起入学的同学有什么样的互补优势。 这时候,实习及你的经历就成了重要的考量标准
误区四:实习随便找找,提升竞争力就OK
在实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在学校需求的基础上展现出你的经历和特点,这才能将实习的作用发挥的更充分,必须以申请项目的需求为出发点,判断应该做哪些准备,参加哪类项目。
比如,准备申请金融分析,他们比较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和实习经历、分析能力、数理背景等等。那么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你能否通过这些经历得到相应的锤炼,最好能有落到纸面上的留学申请,实习到底有多大帮助?
为什么说实习经历,对留学申请有帮助呢?在很多人看来,只要学校背景、专业成绩、语言成绩达标就可以录取。事实并非如此,好的大学非常注重学生质量,这是学校声誉和未来发展的生命。
那一流的大学如何录取学生呢?除了看重学生的学校背景,专业成绩、语言成绩,更看重学生的文书。更准确的说,是学生的个性,是学生的发展目标是否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致,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经历是否与学校的招生风格一致。这里,文书只是个形式,文书里表达的个性特点和气质才是灵魂。在这里,学生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过往实习经历就会成为核心,成为学校录取软性考察的元素。除去面试,学校就是凭此判断学生的资质和培养潜力。
就像哈佛看重领导、组织能力,斯坦福看重创业创新能力,所以哈佛很喜欢咨询、投行实习和工作背景的学生,斯坦福更喜欢有创业经历或有在创业公司打拼经历的人才。每个学校都有他自己的high点,而你的实习经历就是去告知学校,你很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你了解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经历和技能,而且你特别的为此做了充分准备。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