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刺字讲的是什么(岳飞刺字尽忠报国故事)
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如何来的?岳飞是宋朝的一名抗金名将,他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特别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有关“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有好几种传说。有的说岳飞正在前线打仗,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岳飞回来为父亲守孝,安葬完父亲之后,岳飞看母亲独自在家,放心不下,就不想回前线了,要在家孝顺母亲。岳母是个深明大义的人,想着不能因为小家而单误了国家收复失地,为了激励岳飞的爱国热情,就在岳飞的后背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时刻提醒岳飞奋勇杀敌,为国尽忠。还有说由于岳飞的武艺超群,金国打不过他,想要收买他,给他比在宋国的待遇要高,要他归降金国,那时岳飞年龄小,不敢做主,和母亲商量。母亲当然不会同意,又怕岳飞动遥,就在岳飞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时刻提醒岳飞要忠于国家,尽忠职守,和敌人誓不两立的决心,也表示了岳家对大宋的一片忠心。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抗击金军,屡战屡胜,差点直捣黄龙。虽然后来被秦桧、宋高宗所害,但大丈夫顶天立地,足以流芳百世。在岳飞的众多故事中,岳母刺字是流传最广、耳熟能详的一个,那么这个故事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在宋人的正史、野史和各种笔记中,是没有岳母刺字这段情节的。岳飞的之孙岳珂曾经一边从政,一边搜集整理岳飞遗文遗事,编撰了长达二十八卷的《金佗粹编》,该书记录了岳飞的生平、思想及军事策略等内容,但也没有岳母刺字这个情节。第一次出现岳飞身上的刺字是元朝丞相脱脱主持编写的正史《宋史本传》,里面提到:“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讲的是岳飞下狱时,秦桧先命何铸审理此案,何铸见岳飞凛然正气,并见其当庭袒示后背,所剌“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深刻在皮肤之中。但也没有交待何人所刺、何时所刺。明朝开始,岳飞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化年间的无名氏所著《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嘉靖年间成书的《武穆精忠传》说岳飞在汤阴时,因为很多贫苦老百姓走投无路,落草为寇。为了提醒自己不走这条路,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岳飞背后刺字是出自工匠之手。明末成书的《精忠旗传奇》里说到岳飞背后“精忠报国”四个字,是他做大将的时候,命部将张宪所刺。直到乾隆年间,钱彩评编订的《精忠说岳》(又名《说岳全传》)第一次写出在岳飞平定巨寇杨么时,岳母担心岳飞被杨么来使蛊惑,特意在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说岳全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小说,里面绘声绘色的描述岳母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从此“岳母刺字”的故事情节基本定型。其实据专家考证,古代刺字并非简单工作,需要专门的工匠完成,而岳母刺字的故事也经不起推敲。但这无伤大节,都如实反映了华夏儿女对英雄和英雄母亲的尊敬。不管岳母有没有刺字,不管岳飞有没有“精忠报国”的纹身,武穆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激励后世子孙。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实岳母刺的字是尽忠报国。
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直到明朝中期,岳飞的故事才开始广为流传。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书《精忠说岳》第22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这应该是后期文学创作出来的。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