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物体性质、力的作用……采访中,当一个个物理专有名词从贺华义口中蹦出用于描述他对班级建设的诸多思考时,这些几近陌生的学科词汇,在他的解读中,重新变得亲切起来。
“班级如同一个磁场”,“师生关系的把握要参考力的相互作用”,诸如此类的解读,都是贺华义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科育人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所寻到的真经。
亲其师,则信其道。在贺华义看来,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他的职业成就也有力地佐证着这一点——所带班级物理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个人获评南京市优秀班主任,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从教二十余年,面对每个行业都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贺华义的生动比喻背后,是他始终向上向善的心态,“走着走着,吊进一口井里,你肯定会想方设法爬出来,而不是就在这口井里安家落户了。”
近两年,贺华义用“建一间有生命力的教室”的新理想,取代了职业前期“建一间温暖的教室”的愿望。这其中的转变,是一个教师的爱从此找到更精准的方向。
追求师生的教育共识
从一堆散沙到钢筋混凝土,需要一个聚合的过程,班级的建设同样如此。不过,散沙到钢筋混凝土,是物理上的聚合;而让班级内一个个独具个性的学生聚合,单是外在形式上地凑到一个班可不够,还需要心理上的认同。
作为初中物理老师,贺华义不可避免地总是中途接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和认识学生?贺华义采取了非常质朴的方法,即两天内拨打完四十个家长的电话,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每个家长的描述中,贺华义对于刚接手的班级学生既有了个性化的了解,也能总结提炼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和特质——在沟通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共识,就是贺华义眼里的聚合剂。
某年,贺华义照例是中途接班,电话沟通中,他了解到“守时”和“守信”是班级学生相对突出的两大问题。于是,贺华义以此为切入点,与刚见面的学生们作出“守时”和“守信”的约定,就这两点达成的教育共识下,班主任的底线由此与学生商议明晰。
对于达成的共识,贺华义总是给予学生他最大程度的理解。比如,在“守时”的问题上,学校规定的到班时间是早晨7点20分,贺华义即使到校时间不到7点,他也一定是7点15分才进教室,绝不提前,“教师去教室太早,有的学生就会‘跟风’,那他们说不定就会早上吃不好饭,路上也匆匆忙忙,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育要首先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贺华义的讲述中,记者发现,这其实是他所追求的师生教育共识的普遍出发点。例如,体育课也是课堂,学生必须去操场上课,不能留在教室里;疫情期间清洁卫生情况很重要,学生需要维护教室的整洁卫生……
相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需要教育者的时时留意。贺华义喜欢以聊天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他的关注。学生低落时,贺华义会鼓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趟不过的弱水。”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坐落在长江边,教室后面常有老鹰飞翔,贺华义带的有一届班级,学生特别调皮。一天课上,贺华义看见飞翔的老鹰,指给学生看,说:“老鹰喜欢向高处飞,所以越飞路越宽广。”
这些句子言简意赅,又表达得应景,学生的接受度自然便高。某年中考前夕,贺华义的一番发言甚至在往后几届学生中广为流传:“如果生活是一根藤条,你会用它来做什么?你可以拿着它四处挥舞、东奔西突,藤条若作为武器,它并不能帮你抢掠太多,你的生命依然贫瘠;你可以用它做个项圈把玩,或是将它一节一节折断……总之,玩了一段,你就会把它丢在一边,任其慢慢腐烂;你还可以将这根藤条埋进泥土,它将会顽强生长,显现出希望和力量。就算生活将你丢进枯井,你的这根藤条都一直在向上生长,长及井口,你便可以顺势爬上来了。”
家班携手发挥教育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近几年,贺华义对此感受愈发深刻。他发现,纵观迄今为止的班主任生涯中那些棘手的事情,往往是家庭教育的不配套所致,“好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有个词叫‘树大根大’,如果用来形容学生的教育,这个根就扎在家庭。”
刚做班主任的那些年,贺华义并不是这么想的。采访中,他“毫不留情”地用“自负”剖析自己那些年的状态——他搞不定的孩子,家长肯定搞不定,所以不用联合家长。但随着做班主任的时间逐渐推移,贺华义意识到,家班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也不是依附关系。家校、家班之间需要的是理解与共建,而不是傲慢与偏见,“班级像是一棵大树,老师、学生、家长是班级的三条根系,我们自然要争取家庭教育的这股力量。”
构建良好的家班关系,是实现家班共育的第一步。贺华义说,在家班关系的构建中,沟通发挥着相当重要的支撑作用。沟通什么?何时沟通?贺华义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学生出问题的时候不找家长,相反,有进步的时候才找家长,尤其是‘问题学生’。”
说到这里,贺华义回忆起一桩有趣的往事。一次,给某家长打电话,刚接通,他还没来得及出声,电话那端的家长马上说:“老师对不起,孩子给你惹事了。”贺华义忍不住一笑,回道:“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我很喜欢……”接着,贺华义表扬了一些学生近段时间的进步,家长喜出望外。最终,这通电话在老师、家长双方愉悦的心情中结束了。更关键的是,这份愉悦,当然也就顺其自然地延续到了家班共育的工作中。
这桩往事也揭晓了贺华义家班沟通顺畅的密码:沟通的内容和时机固然重要,但教师沟通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比起“说什么”,家长更在乎老师“怎么说”。
除了经常进行电话沟通,贺华义还是一位热衷面对面沟通的班主任。通常,每学期贺华义会召开三至四次家班交流会,他希望以集体在场、在列的方式促进个体思想的、行为的更迭。家班交流会上,贺华义既会借此介绍班级当下发展情况,提出希望和要求,也同时分享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解答教育路上的困惑。
当家班交流会取代了传统的“告状式”的家长会,变化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形式。贺华义的家班交流会,特别之处还在于参会人员——因为不仅是家长,学生也要参加。家长坐在自家孩子的位置上,孩子们或坐在过道里,或坐在教室后方,其乐融融的场面仿佛是在开班级喜乐会。
贺华义认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开班会是为了让家校联合来更好地为受教育对象服务,因此,班会上的内容,没有什么是学生不能听的,“如果只是家长单方面参加,会后再转述给孩子听,不就像把一碗水倒进一个碗里,然后再倒进下一个碗里,到最后,可能剩下的水就不多了。”并且,许多会上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要说在当下。贺华义以如今突出的手机问题为例说道:“家长在家里,其实也给学生说了不少手机使用的问题,但听进去的孩子很少。家班交流会上,我在家长和学生都在场的情况下,表明我对手机问题的立场,家长、学生两方就会一起引起重视。”
互联网时代,班级线上交流群无疑是一个实现家班实时沟通的重要云空间。然而,由于一部分教师不恰当的管理和使用,围绕班级群的争议也屡见不鲜。作为一名重视班级群建设的班主任,针对这一问题,贺华义分享了他的看法:“我对班级群的定位是工作群、沟通群,不是干扰群、牢骚群。因此,我会在建群之初就对家长声明三点,即个别的信息——私聊,无关的信息——不聊,垃圾的信息——止发。同时,对于老师发布的信息,两三人回应便可,这样既能确认信息的有效发出,又避免了刷屏式干扰。”
同样作为家长,贺华义每每看到孩子群里,老师发出通知后,下面齐刷刷地收到和“献花”(注:指发送玫瑰花表情),他总是纠结跟还是不跟。因此,在贺华义看来,如果教师能做出类似的群管理规定,就可以有效避免家长的不适。
做班主任越久,贺华义的带班方式越回归质朴。曾经很多彰显班主任存在感,也为他带来诸多荣誉和报道的“花招”渐渐消失,他感慨:“教师的光芒太强,就会遮挡学生的光,正如月朗星稀一般,也正如我们白天看不见星星一般,只有教师收敛光芒,才能让学生个个都闪光。”
教师简介
贺华义: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教师,全国知名班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辅导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特邀观察员,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优秀班主任,南京市中青年优秀人才。“全国班级联动”发起人,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