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古称濡须,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铜陵、芜湖隔江相望,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风水宝地。无为之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
无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两次出现“舒庸国”和“临湖侯国”,虽是昙花一现,但也说明无为昔日的繁华。无为古为水泽国,通江达海,水运交通便捷。三国时期,曹操征吴,在“濡须口”两次大战,让无为声誉鹊起,千古流传。
在这块令人仰慕的热土上,历史上人文荟萃,业绩辉煌。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支家族,当属北宋时期的王氏三兄弟王之义、王之道、王之深及其子孙后代。他们以才学卓越、忠贞不屈而闻名于世。而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当属王之道之子王蔺。
王蔺是北宋末年的一位大臣,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是反对议和、主张抗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敢于直言进谏而遭到秦桧等奸臣的诬陷和迫害,最终惨死在故乡。
据说,王蔺就是在今天无为县石涧镇沿巢无公路向北约三公里处的一座小桥上被秦桧派来的刺客所杀。这座小桥就是卜头桥。卜头桥是一座小木桥,桥头的石碑上书有“卜头桥”三字。“卜”原为“朴”,即朴刀,“卜头”即为杀头之意。家乡父老哀其不幸,就地将其掩埋。为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抗金斗士,人们将其遇害地点的小桥称之为“卜头桥”。秦桧死后,王蔺冤案得到平反。宋宁宗下令用纯金铸一头颅,重新厚葬王蔺,以示哀悼并昭示后人。
然而,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关于王蔺死于卜头桥的确切记载。关于王蔺死于卜头桥的说法,是近代以来的无为县志所记,而非古代正史所载 。那么,王蔺真的死于卜头桥吗?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一方面,卜头桥的地理位置与王蔺的故乡草岭相距甚远 ,不是他回乡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卜头桥的名称也有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王蔺而取的,并非原来的叫法。再者,王蔺死后被埋在卜头桥附近,也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因此,王蔺死于卜头桥的说法,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但是,无论王蔺是否真的死于卜头桥,卜头桥作为一座纪念碑,已经成为了无为人民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它见证了王蔺一生的忠贞不屈和抗金气节,也见证了无为人民对王蔺的敬仰和缅怀。它是无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为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象征。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珍惜。
让我们向卜头桥致敬,向王蔺致敬,向无为致敬!让我们继承和发扬无为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为建设新时代的无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