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住证积分

聚焦 | 站在世界之巅选人才!上海等你来

居住证积分
  • 2023-09-04
  • 浏览

摘要:城市因人而兴,人才因城而聚。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如何拿出具有特色的“新打法”,打造涵养高层次人才“蓄水池”?11月21日下午,“东方英才论坛——新时代人才引领驱动...

城市因人而兴,人才因城而聚。

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

如何拿出具有特色的“新打法”,打造涵养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11月21日下午,“东方英才论坛——新时代人才引领驱动上海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高端制造企业、金融创投机构、高校院所的代表齐聚一堂,为上海高端制造业的人才建设建言献策。

作为“东方英才论坛”首场活动,本次论坛以“新时代人才引领驱动上海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上海市人才办、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市经信委)、上海市国资委和上海科创办主办,上海证券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承办。

据悉,作为“海聚英才”学科交叉高峰论坛下设的四大品牌之一,“东方英才论坛”旨在为高层次人才量身打造一个交叉领域创新创业资源链接的平台,旨在推进产学研和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助推广大人才事业发展。

曹远峰: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打造“硬核科技”的“硬核力量”

“面对新征程,上海需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面临新挑战,上海高端制造业要坚持人才引领、科技创新驱动;面向新时代,诚邀广大英才为上海建设添砖加瓦。”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副主任曹远峰致辞时表示,对于上海来说,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就要努力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发挥“头雁效应”,使人才资源更好地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曹远峰表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战略任务,上海市人才办将坚持把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作为全市人才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着力从“彰显国际化人才导向、构筑世界级人才平台、实行更开放人才政策、造就战略人才力量、强化人才自主培养、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等六个方面加以推进,为上海“3+6”重点产业和发展新赛道建设、上海的未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曹远峰认为,对于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主战场的上海来说,更应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加快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打造“硬核科技”的“硬核力量”。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曹远峰向现场与会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表示,当前上海正以“站在世界之巅选人才”的胸怀和气魄,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产业平台、展会平台、合作平台,为广大青年人才打造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大舞台。

叶国标:为上海人才高地、科创中心、先进创造业发展贡献“上证力量”

“论坛主题有两大关键词,一是人才,二是先进制造业,都非常契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致辞中,上海证劵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表示,上海正在着力推进产业体系的创新转型升级,加速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保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水准。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城因才兴。”叶国标说,先进制造业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上海正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胸怀和气度,揽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加紧建设世界级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157年前我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即诞生于此,即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又构建了全国最完备、最成熟、最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以上汽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江南造船厂为代表的造船产业,以上海石化、高桥石化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产业,以宝钢为代表的钢铁产业,以上海电气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

叶国标表示,作为新华社派驻上海的直属机构,上海证券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将立足上海、服务上海,为上海的人才高地、科创中心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王金照:以包容、多元、开放的心态,加快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引进领军人才

“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科技,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人才。要加速国内人才培养,加大人才激励,加快引进海外人才,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开放式引进和储备人才,以包容和多元化的方式引进领军人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王金照以“关于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和上海制造业的突破口的初步思考”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

如何才能实现新型工业化?抵达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王金照从人才培养引进角度给出建议。他认为,一方面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加快高等教育相关学科改革调整的步伐,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畅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公共部门间人才流动渠道。

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激励,完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制度,通过推动国有科技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和明确国家资助的知识产权归属等方式激励创新。此外,还要抓住海外人才回流的历史机遇,采取专职、兼职、项目合作等灵活开放的人才使用方式。

结合上海的高端制造业发展实际,王金照还提出,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全国领先优势,要在关键领域先行先试,在实现新型工业化方面走在前面,并带动促进国内其他地区发展,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杜刚:着力提升船舶工业领域全球话语权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且正在向世界第一造船强国迈进。” 中国船舶集团董事、党组副书记杜刚以“引领船舶工业高端化转型,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贡献中国船舶力量”为主题作专题报告。他认为,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城市战略定位、资源禀赋与船舶工业发展高度契合,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必将成为中国造船中心、世界造船中心。

杜刚进一步指出,中国船舶集团将加快深海采矿、极地装备、深远海养殖等前瞻性领域布局,大力发展高端船舶和动力机电等关键配套,实现海洋工程装备、船舶设计软件研发实体落户上海,引领上海船舶工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转型。

杜刚还透露,将充分发挥船舶工业产业关联性强、出口导向鲜明等特征和上海综合优势,推动上海打造船舶领域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助力上海强化开放枢纽功能。加大相关领域产业布局,积极推动船舶工业资源调配和整合重组,吸引国外优质船舶设计及配套企业落户上海,着力提升船舶工业领域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快助力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张旭升:聚集一流人才资源打造智慧电气创新高地

论坛现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张旭升在作题为“深入融入上海支撑服务上海,聚集一流人才资源打造智慧电气创新高地”的演讲时表示,当前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正在深入开展以核心技术一流、经营实力一流、产品服务一流、公司治理一流、人才团队一流、品牌价值一流为主要特征的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将在人才引领和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做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张旭升解释称,一是全面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强化创新策源能力;二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一流人才、夯实创新根基;三是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攻坚核心技术;四是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人才发展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五是上海户籍 undefined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建立了诸多人才发展和激励机制。”张旭升进一步举例说,如明确研发人员工资增长率不低于全员工资增长率,两年内平均工资水平达到全员平均工资水平2倍以上,同职级核心研发人员undefined绩效工资倍差达到3倍以上;实行“揭榜挂帅、项目总师”,落实研发“赛马”,让技术创新者和成果应用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王晓秋:培育产业发展高素质人才迎接汽车业“时代之变”

在海外每销售三辆“中国车”,就有一辆是“上汽造”。上汽集团总裁、党委副书记王晓秋现场表示,坚持高质量发展,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应变之方”。

“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国汽车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王晓秋说,作为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面对产业的“时代之变”,上汽将努力打造技术产品的“硬实力”和人才队伍的“软实力”,全力向电动智能网联的发展新赛道实施转型。

在机制升级方面,上汽集团注重为企业发展建好人才队伍,抓好“关键少数”,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的理念已形成企业员工广泛共识。

上汽集团还注重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培育高素质人才。一方面,上汽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加紧储备人才,持续优化员工队伍结构。三年来,累计新增研发人才近八千人。

另一方面,上汽还设立了“种子基金”,鼓励员工利用企业设施进行创新研究,努力打造“世界著名汽车公司+广大员工创新乐园”,同时,上汽集团还跨海出洋,培养国际经营人才。目前上汽已拥有国际经营人才1500多人,有200多名干部常驻海外。

丁文江:高校育才应从前沿科学、工程应用双向而行

结合自身深耕多年的专业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现场首先分享了“镁”元素的功能和应用。

“使用镁合金,可以让坦克减重20%、让卫星减重5%、让战机重量系数从34%降至27%……轻量化给镁带来了新的应用机会。”丁文江介绍,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是支撑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生物医疗以及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等的重要材料基础,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除了轻量化,镁与当前火热的“氢能源”结合,更有着无限遐想的市场。

“镁是储氢量最高的金属材料,可用于解决氢气运输大难题。”丁文江介绍,用镁储运氢气不仅具有资源丰富、储氢量高、常温低压等优势,还可在释放氢气时同步完成氢气的净化提纯,实现净化储氢一体化,成本仅为原有储运方式的1/3。

作为长期教书育人、践行交叉学科研究的学者,丁文江分享了自己的“育才观”。

丁文江认为,高校脱离工程现实的人才培育模式需要改变,培育创新型复合人才,必须从前沿科学、工程应用双向而行进行,要建立科学与工程并重的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

文章资料:上海证券报

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