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上炒的火热的话题就是清理编外人员,其实减轻地方财政负担进行人员清理无可厚非,但是清理不应该分什么编制内编制外,应该清理那些只拿钱不干活的人。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编外人员。编外人员是指没有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的工资和福利一般由地方政府或单位自行安排,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编外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在不同的地区和部门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编制内人员的一半。
其次,我们要分析为什么要清理编外人员。清理编外人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据统计,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中有近三分之一是用于支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这对于一些经济困难和债务累累的地方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且,由于编外人员的管理和考核比较松散,有些人存在着不作为、乱作为、搞形式主义、享受特权等问题,影响了公共服务的效果和群众的满意度。
最后,我们要探讨如何清理编外人员。清理编外人员并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进行分类处理。一方面,要对那些确实不必要、不合理、不规范的编外人员进行淘汰或转岗,比如一些重复设置、闲置浪费、无法履职尽责的岗位和人员。另一方面,要对那些必要、合理、规范的编外人员进行保留或纳入编制,比如一些专业技术、基层服务、紧缺岗位和人员。同时,要加强对编外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促进他们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总之,清理编外人员是一个复杂而又必要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科学实施、及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又节约公共资源的开支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