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孔子学会常务理事
开封古都学会常务理事
2024年5月25—26日,受河南大学《信陵诗刊》之邀,随河大专家、学者及开封市知名诗人,组成二十人采风团,到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参观学习,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增进创作。其间,到该县繁城镇“汉献帝禅台”凭吊。登上台顶,感慨万千,遥思遐想;瞻仰“汉献帝庙”,心潮起伏,充满惆怅;仰望“三绝碑”,沧海桑田,情义满腔。现将平时所掌握资料,现场感悟,略加系统,形成拙文,借以向采风团组织者表达谢意,传达笔者对学习 诚意以及对采风团所有成员的敬意。
同时,对于临颖县领导以及该县文联、广电局、南街村的接待、陪同、介绍:表示心意,展示情意。
一
汉献帝禅让(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凡括号内注释,均为笔者所注,以下省去笔者所注。下同)地繁城,在临颍县城关镇北14公里,新颖河左岸。汉为颍阴县繁阳亭。魏曹丕受禅于此,改为繁昌县,唐贞观省入临颍县,改称繁城……。1984年置镇。……文物古迹有受禅台、受禅碑与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等。
汉献帝禅位后:改封为山阳公,在今焦作市区东3公里的山阳城,墙南村北侧。始建于汉初,为山阳县治。三国魏(220—265),曹丕废汉献帝,封其为山阳公,因其地处太行山之南故名。城墙大部分高出地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缺东城墙南角,北城墙长1850米,东城墙长1350米,仅东西各端保留一段残垣。有九门(北有5门,西有2门,东有1门,南有1门),城内汉代瓦片与瓦当遍地,城东北有汉献帝冢。山阳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守单位。
许昌市建安区张潘乡,也有一个汉献帝陵,称为“愍(mǐn 同悯)陵”,实际上是个衣冠冢。刘协因曾居住许昌二十五年,后人为表纪念而建其陵,现今仅存一长方形土台。张潘乡因葬有汉献帝张潘二妃的坟墓而得此名。
史书记载:刘姓源自黄帝。黄帝诞生于河南新郑县,名胜古迹有轩辕。人文始祖闯大业,开疆拓土辟新天。刘姓起源世系遥远,黄帝之后五代尧。本属姬姓高辛氏(今河南商丘县高辛集),历史悠久古老。始祖来自刘渊明,从此根深枝叶茂。追溯华夏几千年,载入史册初居陶(今山东西部定陶县)。彰显河南内黄县(颛顼帝喾二帝陵),北亳英名冲九霄。“自虞以上”曰陶唐(尧初居陶、后居唐),“有此冀方”根基牢。“唐尧治地”曰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东北),建立唐国(今山西翼城县南)立功劳。自刘渊明和刘累,刘姓后裔入夏朝。孔甲赐封御龙氏,刘累豢龙命运糟。
笔者关注刘姓数十年,亦有成果问世,刘姓:以黄帝为起源,以刘源明(一说监明。黄帝六世,刘姓始祖)为开端。从此,肇始于河南省临颍县(夏朝时,刘累系黄帝二十三世,刘姓十八世, 豢龙于该县今巨陵乡豢龙村),保命于河南鲁山县(因所豢龙死亡,刘累惧怕追责,逃命鲁山)。迁徙于陕西长安(杜柏:黄帝六十一世,刘姓五十六世),封地于河南范县(士会:黄帝六十八世,刘姓六十三世),壮大于山西夏县,成长于河南开封(公元前365年—公元前225年),光彩于江苏沛县(公元前256年,自刘邦出生起),建政立国于西安(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政权)。自从“黄帝八十世之后,惊天动地开国刘。汉官威仪世代传,中华文明富源头”。
自汉高祖刘邦(黄帝八十世,刘姓七十五世):起始于河南东端永城县芒砀山(前209)。从此,转战河南,逐鹿中原。挺进汉中,灭秦夺权。刘项(羽)决斗,最后一战。初都洛阳,遂迁长安。再都洛阳,重回河南。世代相袭,东西二汉。刘氏天下,四百余年。二十四帝,盛衰相伴。汉献帝死后,命运悲惨。被逼禅位,失去江山。如今回顾:刘累“豢龙于临颍县,汉献帝禅位于临颍县,功不补患(取得的成绩,还抵不过带来的祸患)于临颍县,历史巧合于临颍县”。
二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献帝刘协(黄帝一百零三世,刘姓九十八世)及其后裔,同河南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起伏绵延,利害相连,成也河南,败也河南。历史上,战国时期(前475—前221),韩、赵、魏三国分晋,魏建都开封,刘邦的先辈身为高官随魏(前365—前225)来到开封,在此生活一百多年。后来迁徙到江苏沛县。笔者考证出刘邦的爷爷是开封人,刘邦的父亲也可能是开封人,而刘邦则是生在江苏,研究论文已在报纸和刊物上公开发表,获得认可。
笔者另一篇学术文章,论述到:刘邦的母亲,偏爱刘邦,支持刘邦反秦,跟随刘邦颠沛流离,寸步不离,东征西战。刘邦在西征秦国途中,于今开封陈留,同秦军交战(前208年春)。久攻不下,相持数月,恰在此时,刘邦的母亲,突患急症,不治身亡。因战事紧张,攻防频繁,刘邦只好将其母亲的遗体,就地埋葬在陈留东北三十里黄姓村庄附近,未作标记。等刘邦登上西汉皇帝高位之后,回到葬母之地,虽历经多时、无数次查访,最终未能找到:其母的墓地(坟头)。
后来,只好在安葬其母大致范围之内:建造陵庙祭祀,并在该地域新设置一个小黄县(治所小黄城,今开封县小黄辅村附近,小黄县存在七百多年。北齐550—577,废小黄县入陈留县),以纪念母亲的英灵。彰明较著:母以子贵,母慈子孝。该文发表后,亦获学术界认可。
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前202年称帝,国号汉,建都洛阳数十天,即迁都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公元8年,外戚王莽一度(公元9—23)称帝,国号新,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公元220年,三国魏(220—265)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曹丕称帝,东汉灭亡。整个汉代共历二十四帝,406年。
三
汉献帝(181—234),名协,字伯阳,汉灵帝刘宏次子。东汉末代皇帝,在位三十一年。
中平六年(189)九月,董卓进京,废除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改元永汉。初平三年(192)四月,董卓被刺死。兴平二年(195),李傕(juē)、郭汜交兵,李傕劫持汉献帝刘协随其军队流徙。建安元年(196),曹操将汉献帝从洛阳强行接到许都(今许昌),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道,汉献帝从此成为曹操的傀儡。
三国(220—280)时,随着魏在北方的逐步统一,曹操日益专横,放诞霸道,目中无人,控制朝纲,任意行使,生杀大权。史书记载,汉献帝虽身处此境,但仍坚持每日上朝,曾多次试图消除曹操的威胁,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功亏一篑。自董承、伏宠、伏皇后先后被杀,刘备逃往外地。
建安二十年(216)正月,曹操逼迫汉献帝,册封其二女儿曹节为皇后。
紧接着曹操即由魏公加封魏王,开始用天子车服銮仪。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去世。曹丕袭封魏王。
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位,此时,汉献帝虽心不甘、情不愿,但能审时度势,看到汉朝早已名存实亡,遂三下诏书,在今河南漯河临颍县繁城设坛禅让;曹丕即皇帝位,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魏(220—265)。
汉献帝禅位另一说法,公元220年10月,汉献帝告祭祖庙,使张音奏(臣子对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今临颍县繁城镇)登上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今许昌),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玺绶诏册——玺绶:印绶。绶:一种彩色的丝带,用来系官印。诏册:诏书。即由皇帝颁发的命令。
张音——是宣布诏书和举行禅让仪式的主持人。使:①派遣;支使。②使用。③让;叫。
十一月,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曹皇后(曹节)为山阳夫人,贬居河内山阳(治今河南焦作市区东三公里),汉魏更替就此完成。显赫辉煌的汉帝国,至此陨落,中国历史上由刘姓做君主,统治全国的时代就此结束。由此,中国再次进入分裂的悲剧时代。
汉献帝身为山阳公,以山阳浊鹿城为王宫府邸;享有食邑一万户。……由于,当时盛传汉献帝刘协被杀,刘备以此为借口,以汉室宗亲身份,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蜀汉(221—263)政权,从此,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63年亡于魏。
魏青龙二年(234)三月,汉献帝(山阳公)病逝,以汉天子礼仪葬于浊鹿城于百家岩之间,墓号禅陵,谥孝献皇帝。
董卓于公元189年废了刘协的哥哥刘辩,立9岁刘协即皇帝位,在位31年,身为山阳公14年,寿终54岁。葬日,魏明帝(227年即位,239年去世)曹睿亲率群臣百官送葬。山阳送葬百姓,有头无尾……无论妇儒长幼,皆失声痛哭,采用帽子、衣裙盛土,在汉献帝墓表后,竟然堆起一座五亩大的坟丘。
该文在写作其间,曾得到河南大学教授袁喜声先生的热情帮助,他告诉笔者,汉献帝禅让帝位之后,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误以为汉献帝被曹氏父子杀害,曾发诏书封汉献帝为“愍(mǐ n ,在古代汉语中愍同“悯”)皇帝”。
袁教授还说到,临颍繁城既有禅台,还有受禅碑、愍皇帝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碑(史称“三绝碑”),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在三绝碑背后(北部)建有数十亩,规模宏大的庙宇,专门纪念“愍皇帝”汉献帝。
汉献帝刘协禅让地繁城,在古今文献、地方史志和历代学者在有关秦汉历史著述中,都有明确记载和较为详细论述。例如:
《水经注》颍水……经繁昌故县北,曲蠡(lí)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阳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台,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台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者。《魏志》云:繁昌县授禅石碑中生金,表送上,群臣尽贺。——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水经注校》第692页)
“魏文帝称尊号,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开国君主。蜀汉刘备)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见(译林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吕思勉《秦汉史》第311页)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苏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也是研究秦汉时期最基本参考书之一。
四
汉献帝是中国的皇帝,而他的后裔中有一支为躲避灾祸,为求得生存,东渡日本,如今,成为日本国的国民。
起源于汉献帝在日本后裔的日本姓氏中,主要有三大姓:坂上、大藏、原田,这三姓系汉献帝刘协的后代,为避难逃生到日本之后,逐步发展壮大而成为日本姓氏。
234年三月,汉献帝刘协去世,因太子刘冯早逝,改由嫡长孙刘康嗣位,继任第二任山阳公,刘康目睹了西晋(265—317)代魏种种社会现实……刘康死于285年。随后,由其长子刘瑾袭爵为第三任山阳公,继位四年,刘瑾去世,其子刘秋袭封为第四任山阳公,刘秋于309年五月去世。至此,从汉献帝到刘秋,历经四代山阳公,累计89年。
汉献帝(山阳公)到达山阳城一段时间之后,其后裔分化成两派,一派觉得继续留在山阳城,一派筹划着去日本藏身,谋求生存、发展。这些事在日本史书上,都有详细记载。
汉献帝后裔到达日本之后,没有坚持刘姓,而是接受了日本天皇的赐姓,逐渐融入日本社会,成为日本的新贵族,该后裔在古代日本曾出过很多高官。
汉献帝后裔,被日本当地人称为“渡来人”。在日本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被赐予不同姓氏,比如:坂上、大藏、内藏、原田等。初步统计人数达到百万以上。现今后裔最出名的原田家族,依照家谱都能数到刘邦的93代。
公元372年(到日本81年之后),刘阿知的后代,被时任天皇赐姓坂上。之后,该支汉献帝后裔在日本被分成四个家族。
据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继日本记》记载,到第四任山阳公刘秋及其同辈刘阿知时期,已是西晋的臣民:汉献帝后裔,只好“屈服称臣,接受统治”。但又深感“处境危机,生存艰难”。
终于有一天,刘阿知对其旧臣及其族人说道:“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听说倭国(日本)境内较为安定,我决定率家族东渡”。
于是在公元289年五月,刘阿知率其子刘都贺及其族人共2040名:东渡日本,他们带去了中国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他们以固有的文化特质及其个体素质,很快成为日本社会中尊高位重的新贵族。据日本史书记载,刘阿知被时任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定居于高市郡桧前村(今奈良县桧前村)。
刘阿知长子刘都贺,被雄略天皇赐姓为“直”。落户日本后,被称作“渡来人”。
随着“大和”政权的建立,“渡来人”分别组成“汉人”、“秦人”等各具特色和特点的不同集团,进而成为日本当时地方豪族。
据日本史学家坂本太郎所著《日本史概论》一书中,有这样的评论:“刘阿知一族及其后裔传入:日本的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方面,都给日本文化以划时代的影响。在精神文化方面,汉字、汉籍以及儒教和佛教的传入,决定了后来日本文化的性质。在物质文化方面,水利灌溉、养蚕等农业技术、建筑、雕刻、织布、冶金、制陶等工艺技术及其制品,都为当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
据日本《古事记》应神纪所载,刘姓作为中国两汉皇族,也是后来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在日本历史最有名刘氏人物,是被时任天皇赐姓的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王:是东汉末帝汉献帝的玄孙。
依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浊鹿城(今河南焦作)。刘阿知此时,也随着东汉皇室遗老遗少,从洛阳徙居浊鹿城。
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刘阿知见天下混乱之象已生,便于五月一日,召集旧臣商议对策……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谋生。
这样,刘阿知亲率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千辛万苦,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公元291年)九月五日:到达日本。刘阿知到达日本之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国中之国)高市郡桧前村。
据记载,当年随刘阿知到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姓、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多个姓氏。
刘阿知到日本之后,又奏请时任天皇,派遣使者前往:高丽(古代朝鲜3个王国中最大的一个)、百济、新罗(古代朝鲜的三个王国之一,668年统一朝鲜)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因为人多地狭,日本天皇政府,又将他们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刘阿知徙居日本之后,其子刘都贺,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作:山木直、次志努直 (一名成努直)、次尔波伎直。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mí音迷)等25个姓氏的共同祖先。
次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8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
次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
刘阿知一族因为在手工业方面的业绩卓著,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倭王政权中的中下层官吏,进而成为“官人豪族”,成为日本古代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终于成为拥有氏姓的“东汉直氏”。
据日本《古事记》和《日本书记》应神纪记载,百济王(古代朝鲜的三个王国之一,在半岛西南端)。命阿知吉师(或阿直歧)去日本,因阿直歧懂中国经典,倭王令其教太子茧道稚郎子,读中国经典:内容有《论语》、《千字文》等。
日本大化:史称大化革新。公元645—710年,日本所进行的大规模改革。通过改革,日本从氏族社会,变成以唐朝为典型的、有良好政治制度。天皇开始采用年号。645年孝德天皇即位,称大化元年。在大化以前,日本是由许多氏族组成(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诸侯国、国中之国)。据笔者查找日本文献,从始至今,日本共诞生126位天皇。
六
据日本学者研究,汉献帝该支后裔于公元291年9月,终于到达日本,因整体素质高,到达日本后,传播中国的知识和文化,所以,刘阿知该支中国人,在日本深受爱戴,甚至还受到时任天皇的赏识,该支刘氏族人,很快成了日本一个新家族和新贵族。
刘阿知的儿子刘都贺,将当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传入日本,他因此被称为“都贺王”。到仁德天皇六十年四月,刘阿知的后裔被赐姓“坂上”,再到雄略天皇十六年十月,刘阿知后裔又被赐姓为“大藏”。到日本天雀天皇时代(930—946),刘阿知的后裔因立有军功和战绩,于天雀天皇天庆三年(940)五月,受到时任天皇的嘉奖和赏赐。自从大藏春实之后,大藏家族一直担任日本国显要职务。
汉献帝后裔刘阿知族人另一支,到达日本后居住在“原田”一带,因以赐原田为姓,自日本天皇天承元年(1131)之后,逐渐形成了今天:日本社会中的著名姓氏——原田。有史料记载,至今,原田家族已传承繁衍到:刘邦的93代(笔者倾向于73代)。
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冈市,建有汉太公庙,至今传承有序,他们保存着代代相传、辈辈相沿的刘姓家谱,注明自己是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中国的传统和礼节,坚持到汉太公庙:对刘邦等刘姓远祖,定期进行祭祀。他们坚持自己是刘邦后裔,虽然远在日本,身为日本人,但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刘邦是他们的祖先。
1988年,原田先生还特意率其家人,专程从日本来中国:为其祖先刘邦、刘彻祭陵。还到河南焦作禅陵祭祀汉献帝。
坂上家族:历代地位优越,声名显赫,曾出过“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当时主要负责日本朝廷军事,后裔有坂上、丹波等诸姓。
大藏家族:负责日本朝廷的财政,成为日本“大藏省”名称的来源。
内藏家族:负责日本朝廷内部事务,成为日本“内务省”名称的来源。
日本大名鼎鼎的“丹波氏族”,掌控日本皇家医药机构千余年之久,至今,仍为后人景仰。其中丹波元简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称自己是中国汉献帝的后裔,取汉名刘蒇(chǎn :产。意为完成)威。
汉献帝在日本后裔除上述姓氏外,还有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等诸多姓氏。其中:原田、秋月、高桥家族,曾为城主(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诸侯)。
据统计,在日本的外来姓氏中:源自中国的就有137个之多。其中源自汉献帝后裔的就多达47个,占源自中国姓氏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四点三。
在日本以中国地名和汉献帝后裔的姓名命名、并保留至今的日本地名就有:河内郡、都贺郡、山阳道等。
笔者数年前曾看到日本一史学专家研究成果,古代日本人,大多来自:东北亚(蒙古、朝鲜、中国等)、东南亚、南亚、中亚、亚太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外来人口远大于原籍日本人口。该学者还谈到,运用现代科技检测,原始土著日本人仅有一千多人。
七
在日本的汉献帝的后裔,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同中国、同河南省人民政府及其地方所发生相互联系和彼此交流、交往,据笔者所知,就有多人、多起、多地。
汉献帝后裔、日本的小冢齐,2009年他84岁,不仅是日本大通株式会社社长,还担任着“中国电装部品协同组合会”会长,而且,还受聘担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外友好协会顾问”、“河南省商务厅海外荣誉顾问”等职。
2000年,小冢齐先生游览焦作并祭祀先祖汉献帝的禅陵。不久,小冢齐再次莅(lì)临焦作,一方面祭祖,一方面展开商贸活动,充当中国及河南省同日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借此机会,小冢齐还不忘介绍:汉献帝的后裔刘阿知、刘都贺,在日本的人和事,宣传他们对日本贡献,宣传他们的后裔:族群众多,人口庞大,名门辈出,数不胜数。
日本海外炭开发供给株式会社社长高桥通泰,在65岁时,因病疗养,于是,利用疗养的时间,开始研究家谱,他在日本一家最大图书馆,查找到一本最古老、最权威,记载有各族别、各姓氏的《日本书记》(类似于中国的史书和家谱),竟然发现自己是中国西汉皇帝汉高祖刘邦的71世孙,
他还发现自己同今天居住在日本的原田家族同宗,而原田家族所持有的家谱,记录完整,传承有序,可信可靠,有根有据。
据汉献帝在日本后裔所述,在日本的德川府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生活在日本的国人,同外国人来往,导致汉献帝在日本的后裔,既不敢承认自己同中国有血缘关系,又不敢同居住在中国内地汉献帝后人的联系,更不敢相互来往。
特别是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发动入侵中国的甲午战争,更不允许部分公民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后裔,强制公民宣传自己是神国人,强迫公民承认日本比中国的历史还要长,日本人比中国人还要优秀。高桥家族担心受到牵连,顾虑受到伤害,隐没了涉及汉献帝后裔来日本之前的家谱。
高桥通泰病愈之后,为了揭示家谱历史,他亲自发起成立了“高桥元种公后裔联谊会”(相当于日本刘氏后裔宗亲联谊会),并亲自制订规划,亲自主持,亲自运作,先后联络了在日本的刘氏后裔90多个家族,经常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定期举办宗亲联谊等活动。
在高桥通泰身上,保留着汉献帝的基因,身体流尚着汉献帝的血液,维系着汉献帝的血缘,传承着汉献帝的血统。他于1948年,加入日本共产党,历任日本共产党东京都、北海道地方委员会书记。
他坚持反对日本政府曾对中国及亚洲各国所发动的侵略行径,他公开表示:“派军队到邻国领土去的行为,本身就是侵略。无论以何种说法去解释,都不能掩盖其侵略的实质”。
1997年,高桥通泰在江苏省徐州市,参加一个汉文化会议上,与“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取得联系,并被任命为该联谊会和“中华刘氏宗亲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
高桥通泰认为,通过寻根问祖,让后人知道:日本和中国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过去曾经友好,如今,后代也应该友好,坚持和平相处,世代相依。彼此互动,扩大联系。增强来往,增进友谊。增加互信,避免战争。以史为鉴,共向未来。牢记历史,永不再战。
(注:该文系第二稿。)
李 岗
2024年6月9日19时12分第一稿于蜗牛居
2024年6月28日23时59分第3稿订正于蜗牛居
2024年 9月3日凌晨1时18分 ,第4稿修订于蜗牛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