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马克在国宴违背禁令,偷拍毛主席照片,53年后来华后才敢公布
马克·吕布是上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多次收到周总理的邀请来到中国,拍摄了无数关于中国主题的作品,在他一生中访问中国竟然多达22次。在所有拍摄中国的国外摄影家中,马克拥有至尊的地位。
不仅仅是因为他拍摄的时间跨度最长,所记录的内容有7部都是中国的,而他也用镜头记录下了中国五十年的巨变。所以,在这期间他对中国是非常了解的。
不过,在他的摄影生涯中,也曾拍摄过一些不为人知的照片,直到后来才敢示众公布。那么,他到底拍摄了一张怎样的照片呢?
“50多年前我就爱上了中国”
1923年,马克·吕布出生于法国两,14岁时就幸运地得到了一部简单的柯达相机,马克因这台相机启蒙,就这样,他走上了属于他的摄影人生。
二战时期,他是一名工程师,当时的他也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他认为在工厂埋没他的才华,于是他决定当一名业余摄影师。
上世纪五十年代,马克遇到了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也得到了一些指点,不过布列松并不希望他离开现在的工厂。
1953年,他加入了布列松等人创办的玛格南图片社,两年后成为了正式的成员。
早在少年时期,马克·吕布就有离家冒险的念头,而摄影师的职业也实现了他的愿望。
1955年,他独自开始了漫长的旅行。他开着一辆二手路虎越野车,从巴黎经土耳其至印度。在印度呆了一年之后,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
他住在嫂子的娘家,这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印度的艺术家。而他也在法国驻印度和尼泊尔大使斯坦尼斯拉斯·奥斯特罗鲁格伯爵的帮助下,有了拍摄尼泊尔王国的加冕典礼。
1956年11月,在奥斯特罗鲁格伯爵的帮助下,他还得到了到访印度的中国国家总理周恩来近距离拍照。
马克·吕布拍摄的周恩来照片
在他幼年时,父亲在送给他相机的时候就说道:“你不善言辞,那么你要学会观察。”
所以在长大后,他也一直记着父亲的这句话。他在拍摄时善于观察,善于敏锐捕捉到生活常态,就算是拍摄各国领导人,他留下的也往往是大人物们的可爱瞬间。所以,马克·吕布的新闻摄影报道不仅有客观的呈现,也有温暖的人文关怀和趣味性。
就比如他的成名作《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工》就记录了一个正在做给埃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那个工人带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更像是在半空中跳舞。而这张照片也成为了马克·吕布进入玛格南图片社的入场券。
他在拍摄时善于对生活进行深刻地思考,最后再拍摄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吕布1967年拍摄的《华盛顿五角大楼》,这是他最著名的照片之一。
照片记录了当时在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前反越战游行的场景,手捧鲜花的女孩和士兵的刺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年后,当时拍摄的场景仍然让马克·吕布历历在目。
当时,众多摄影师都离开了,而他的相机里也剩下了最后一张胶卷时,看到了一位手捧鲜花的女孩,马克·吕布迅速按下了快门,就有了这张著名的照片。
马克·吕布与中国的缘分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在加尔各答旅行的他意外结识了一位认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朋友,通过这样的关系,中国的大门第一次向西方摄影师敞开。
1957年1月1日,马克·吕布从香港海关步入罗湖口岸,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着“百花齐放”的运动,于是,在从香港开往广州的火车上,马克拍下了第一张中国的照片。
马克·吕布是最早一批接触中国的玛格南摄影师,而他的到来也让中国的摄影师印象颇深,原来还能用另一种方式观看身边的生活,曾经的他们不是这样。
马克·吕布的到来对中国意义重大,在著名摄影评论人和策展人鲍昆看来,“他来到了当时铁桶一般封闭的中国,他带着西方人接触异域文化的新鲜感,用陌生的眼睛告诉我们,原来照片可以这么拍,他让我们眼前一亮。”
1976年唐山地震的时候,由于当时的传统观念,他们只是拍摄了一些符合宣传口径的画面,没有将镜头对准那些灾难的场面,结果错过了机会,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永远的空白。
所以,中国的摄影家们开始将目光锁定在西方人的身上,最终他们认为马克·吕布就是他们想要找的人,并能带领中国摄影走向新的未来。
拍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1957年1月31日,马克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中国,因为此时正值中国过年,他想到北京看看首都的人们都是怎么过年的。
所以在火车上,他拍下了关于中国的第一张照片:一位穿着黑色衣裤的中年妇女,左胳膊拉着靠椅背,右胳膊扣在左胳膊上,头斜靠在右胳膊上,造型别致,脸上若有所思。
从这张照片的说明中,能够看出马克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
这个妇女看起来是个农民,但她身上的那种成熟的优美却让人觉得她是在城里生活的,所以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毛泽东给中国人身上注入了一种尊严感。
来到北京之后,马克开始和另一位玛格南摄影师会合。在这里,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各自雇了一辆三轮车在街头晃悠。
这个时候的北京,仍然保持着古都的城市格局,而北京人也仍然生活在那胡同里,胡同里面是灰瓦灰墙的四合院。在街上,人们都在排着长队买年货。
当然,北京最有年味儿的地方还是庙会,最热闹的地方是天桥,气功师还在那里表演了胸口碎大石。这样的场景是马克第一次见,着实也让他吓了一跳。
1957年1月是最冷的时候,在一个大雪天,马克来到了故宫。他缓步走着,欣赏着紫禁城建筑布局的大格局,也让马克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印象。
大雪过后,在夕阳的照映下,整个故宫格外辉煌。在这里他看到了游览故宫的人们坐在椅子上观赏雪景,还有一个小孩子正在费劲地爬过门槛。
不过,在北京时,最让马克得意的是,他在1957年4月应邀出席中国政府在北京饭店宴请来访的波兰总理约·西伦凯维兹一行。
在这次重要的外事活动中,马克第一次见到并拍摄了毛主席,还再次见到了周总理。当时的宴会在北京饭店举行,用的是银餐具。马克对于自己被邀请参加宴会的六百人中的一位感觉到非常荣幸。
在参加宴会600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长征时期的英雄,毛主席敬酒时,他们都赶紧向毛主席举杯,然后费劲地用着吃西餐的刀叉。
当时,马克是出席宴会的唯一一位外国摄影师,在拍摄之前,他接到一条禁令:不得从正面拍摄这位伟大的舵手。但在这晚,他还是违背禁令拍摄到了一张照片。
但当时的马克不敢拿出来公布。
在那次宴会上,马克还抓拍到了另外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毛泽东向波兰总理夫人敬酒。但因为是抓拍,马克误以为没把人物拍全,但冲出来之后发现毛泽东一边是完整的,波兰夫人只有一只手端着酒杯出现在画面中。
可后来这些拍摄的底片丢失,只有当时冲印的几张照片留了下来。
离开北京之后,马克被安排来到了辽宁拍摄鞍山钢铁公司,在这里他看到中国工业发展的艰难,在工作中他也拍摄了不少充满故事感的照片。
在解放前鞍钢是由日本人管理的,马克经过在中国这些日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你要看到真实的中国,只需要沿着长江走一走。”
因为他从湖北、四川、重庆回来之后就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确实沿着长江,马克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
长江边上的船只都很小,破烂的船帆像是上辈子传下来的。而在武汉,苏联援建的汉口长江大桥刚刚搭好了几个桥墩。
1965年,当他再次来到武汉,拍摄了这座桥上壮丽的风景。在重庆江边总能见到纤夫,他们俯身拉着纤,瘦小的身体就快低到尘埃里去了。虽然中国解放了8年,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没有改变,尤其是在农村。
紧接着,马克还去到了内蒙古、上海、湖北、四川、甘肃等地的拍摄准备回去法国的时候,已经是六月份了,在甘肃陇西,他看到麦收时节农民的忙碌。
为了此次在中国的拍摄,马克还写了一段回忆录。
“1957年,中国是被禁止进入的。在这么大的空间里工作,碰不到其他摄影师,实在太棒了。就像在印度做的那样,我每天一个人出去,看看市面上有什么东西可拍。
我试图记住玛格南给我的提醒,我应该拍一些图片故事,可实际上我还是只拍下了那些打动我的东西。结果是拍下的都是一些偶然的照片,除了都发生在中国之外,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马克回国之后,将他拍摄的中国照片首先发表在了美国《财富》杂志和《纽约时报》上,1957年6月30日的《纽约时报杂志》封面也选用了他此行中国之行的照片。此后,马克逐渐与一些著名摄影师齐名,1950年代屈指可数的有机会拍摄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之一。
但在那一次宴会上所拍摄的毛主席的正面照,他始终都没有发表。
禁照得以示众
1965年1月,马克第二次来到了中国,这一次他还是在中国春节时来到的。
不过,这一次出行和上一次不同的是,中法关系开始有了新的变化。1964年1月27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法中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春节刚过一个礼拜,马克就在北京见识了一个大场面。原来在2月9日到10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正在举行抗美援越大游行。
随着美国介入越南,越南的情况也越来越危险,中共高层做出了“不管有多困难,对越南的援助必须继续坚持”的重大决定。
1965年2月9日,北京举行了群众游行集会,长安街上,毛主席和刘少奇、周恩来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和群众们一起声讨美国的侵略罪行,声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
面对这样重大的场景,马克怎么可能不会记录下来呢。
3月26日晚上,马克接到了周恩来即将接受他们采访的消息,于是马克第三次见到并拍摄了周恩来。
晚上10点30分,他们从饭店走出来来到了周总理的办公室。因为周总理习惯在夜间工作,所以这次采访他们一直持续到了凌晨4点。一见面,总理就问他自从上一次访问到现在,中国有没有什么变化。总理突然的询问让马克感到吃惊,不过马克还是站起来回答了总理的问题。
他说道,1965年和1957年的中国确实不同,他的发现之一就是中国大规模的群众游行比以前更多了。在北京,他拍摄了一群少先队员扛着木枪游行的场面,这和法国人的游行差距很大。
紧接着,总理和他们谈到了1954年他参加日内瓦和平谈判的情况,以及对印度分支柬埔寨、老挝、越南南方等地的看法。
马克拍照是从来都不会用闪光灯的,拍照的空间不大,不过他还是留下了周恩来开怀大笑的肖像。
后来,马克还来到了北京大学,拍摄了北京大学学生宿舍,这张照片也成为了他关于中国的代表作之一。
在拍摄照片的时候,马克还试图和那些学生交流过,但他们既不会说法语,也不会说英语。他的拍摄总会放在奇奇怪怪的东西上,他会拍一顶旧的油布伞,或者是家长从家里送来的盒装食品。
马克一直都在强调自己是一名独立摄影师,他曾在亚洲拍摄长达两年的时间,在没有接受任何机构委托的情况下,靠着出租自己在巴黎的工作室来维持开销。
1965年来到中国时,马克已经有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委托,说愿意出8000美元买下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不过,马克还是拒绝了这份委托。
之后,他将照片投到了《LOOK》杂志,对这些照片进行了专项报道。
1966年,马克将两次中国之行的照片集出版之后,命名为《中国的三面红旗》。这本摄影集,是第一本由西方摄影师拍摄、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的关于新中国的摄影集。
1971年,是马克第三次进入中国,此时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变,不过,马克还是有机会拍摄到了一些有用的照片。
在武汉,他拍到了他此行中国之行的代表作之一,在长江边上,毛主席塑像屹立着,挥着手指指向东方,后面两座大烟囱浓烟滚滚,烟柱也飘向了东方。
2010年,已经83岁的马克又来到了中国。1957年以来,这位享誉世界的法国摄影大师已经20多次踏上这片土地,他捕捉了中国50年变迁中许多细微的瞬间。
可在接受采访时,他却说道:“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
紧接着,他用一段话描述了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摄影历程。他说道:
“我是个拿着小相机走路的人。我不停地仔细观察周围的东西,有时会拍下些无关紧要的细节。那使我很着迷,但我并不创作故事。我只是个琐碎细节的收藏者。”
这一次来到中国,马克还在上海举行了个人摄影作品展,在这次展览中,毛主席的那张“禁照”终于被公之于众。
这张照片是一张毛主席喝酒的正面照,因为当时的他不能拍摄正面照才被隐藏了这么多年,直到53年后,才被为人所知。
随便看看:
- [奇闻轶事]陈赓曾预言活不过60岁,黄瞎子最多活三年,历史证明只说对了一
- [奇闻轶事]公元前199年,刘邦路过女婿的封地,宠幸了女婿的妃子赵姬,女
- [奇闻轶事]70岁的彭德怀在囚窗里给毛主席写纸条求救,为何毛主席不答复他
- [奇闻轶事]开国元帅中有四位老总,毛主席只承认三个,唯独他只叫同志
- [奇闻轶事]商朝比封神演的恐怖101倍
- [奇闻轶事]同治帝为何19岁就驾崩?看他每晚都由谁伺候,活到19岁已属高
- [奇闻轶事]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文成公主也被迫与之陪葬。唐高
- [奇闻轶事]70岁的彭德怀在囚窗里给毛主席写纸条求救,为何毛主席不答复他
- [奇闻轶事]同治帝为何19岁就驾崩?看他每晚都由谁伺候,活到19岁已属高
- [奇闻轶事]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文成公主也被迫与之陪葬。唐高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