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皇帝送入皇陵的陪葬者能在墓中活多久?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活人殉葬是一种古代的习俗,皇帝们为了死后能拥有尊贵和富足,常常要求把他们心爱的人和物一同埋葬。在古代皇权至上的观念下,皇帝们不仅生前权力无边,连死后也有权利带走他们想带走的一切。可你知道那些陪葬的人在墓穴里能活多久吗?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三大要素是氧气、水和食物,其中氧气是生命最直接的保障。可这三大要素中的两大要素却是墓穴防腐的头等敌人,在那些皇家陵墓中,为了确保尸体的保存,减少微生物对尸体的破坏,往往需要将墓穴完全密封,这样一来,氧气就成了稀缺资源。
缺氧的环境将是殉葬者面临的头等问题,就算食物和水都足够,殉葬者也会在几天内窒息而亡,如果死者是国力强盛时期的帝王,墓穴足够大,里面的氧气量相对充足,陪葬者可以多活一些时间。如果恰逢乱世,或是国势渐微,无力建造大墓,狭小的墓室空气的储量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可能连一天都撑不下来。
同时,被埋葬的人数也会影响生存期限。如果陪葬者过多,那么在氧气有限的空间里,他们的死亡速度会更快。
而那些陪葬者,除了面对缺氧,还必须面临着食水短缺的问题,这将使他们的生存期限大大缩短。更别提阴暗、狭小的墓室给人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想想就让人觉得不寒而栗,而根据考古发现,一些陪葬者的遗骨上有明显的伤痕,在生死关头,一切道德准则都如一张废纸,为了尽可能的延续生命,是唯一的方式自相残杀以节约本就匮乏的资源是唯一的方式。
在现代人看来,活人殉葬制度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古人眼中,中国人殉葬是事死如事生的必要环节,尤其在皇室中更是盛行。
许多皇帝深信不疑他们的灵魂会有再生之日,为了保障在“来生”中仍能享受到皇权的待遇,他们选择在死后把珍爱的人和物一同带走。这种观念下,他们视自己的子民和宠物,就像是他们的财产,即使死后也要随之而去。
在这种深深的权力意识下,那些陪葬者的生命被忽视,他们的尖叫和挣扎声在死亡面前显得那么微弱。最终,他们如同墓葬中的一部分,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
根据史书的记载,早在商朝就已经有了活人殉葬的先例。
最一开始,人力还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不能拿来挥霍,为了让自己在死后依然能衣食无忧,奴隶主们选择以金银珠宝及猪肉羊肉作为自己的陪葬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农业技术的发展,人口出现了冗余,上位者们的野心逐渐膨胀,决定增添陪葬人员,以避免死后的寂寞。
最一开始,陪葬的主体大部分是身份地位低微的侍女,这些女孩价格低廉,又无法用作主要劳动力,是陪葬的第一人选,至于人道主义?对不起,那时候还没有这么新鲜的名词!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活人祭祀的方式已然司空见惯。吴王阖闾的女儿去世后,悲耶律悲痛欲绝的吴王认为他的女儿不应孤身离世,开了用无辜百姓殉葬的先河。
从齐桓公的墓中,我们发现了同样的残酷景象。虽然齐桓公尊崇儒术,但丝毫不耽误他死后人殉,在阴间继续春秋霸业。
直到秦朝,这种殉葬方式才开始变化。统一六国的始皇帝意识到了人口对于江山的重要性,虽然他车同轨,修水利,兴长城,所累民夫百万, 但嬴政在殉葬方面却是出奇的开明,并未选择活人陪葬,而是采用陶俑作为陪葬品,这也成就了世界一大奇迹——秦兵马俑。
嬴政的陶俑殉葬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到了汉朝,这种制度又再次回归。只不过,汉唐之后,活人陪葬的例子越来越少,毕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各朝代统治的主要思想,皇帝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们追求人道的治理,对此种残暴的葬礼方式有些厌倦。
可文明总是终结于乱世,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势力割据,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辽国率先开启历史的倒退,重新启用人殉,以强调他们的权威地位。活人陪葬一直是辽国王公贵族的首选,甚至陪葬的人数被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至于陪葬人选,当然是无辜的百姓。据史料记载,辽国耶律倍死后,皇帝派人在主墓室旁挖了一个大坑,并在坑边圈了一头老虎,那时辽国的百姓很少见到老虎,百姓们纷纷前来一睹百兽之王的风采。正好中了辽国皇帝的下怀,这些观众最终被皇帝的人推进陵墓,成为陪葬者。
元明两代的活人陪葬风气却达到了顶峰。像成吉思汗和朱元璋这样的著名君主,将“君权至高无上”这一观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元朝,这种活人陪葬的制度不仅在皇家中盛行,甚至还鼓励其他的王公贵族也采纳此种做法。在游牧民族心中,战俘本来就是胜利者的私有物品,可以随意处置。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更是将生命看得极为淡漠。他们对待奴隶的态度冷酷而无情,认为奴隶的生命可以随意被牺牲。在元朝的时代,他们设立的等级制度严苛而森严,把蒙古族人视为最高的阶层,而其他族群的人则被视为可以随意牺牲的陪葬品。
进入明朝,朱元璋身为贫苦出身的皇帝,对于统治的渴望达到了极致。尽管明朝废除了活人陪葬,但朱元璋的统治手段让人闻风丧胆,其恐怖的气氛,甚至超过了活人陪葬的恐惧。
无论是元明时期的皇帝,或是其他时期的君主,他们的统治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使用恐惧来控制人民,以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挣脱这种恐惧的束缚,人权观念逐渐觉醒,终究,活人陪葬这种惨无人道的葬礼方式被历史所遗弃。
朱元璋却开了历史的倒车,虽然没有用平民殉葬,但朱元璋去世后,却把46位年轻美丽的妃子共同塞入了皇陵,他甚至计划在死后继续享受美女的陪伴。
在清朝初期,这种残忍的陪葬方式依旧被采用。努尔哈赤、顺治都曾用过人殉,直到康熙执掌朝廷后,活人陪葬制度才真正走入了历史的故纸堆中。
活人陪葬的方式除了直接坑杀或者诓骗入陵墓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人打成重伤,再扔进棺材里让他们慢慢地死去。这种方法在陪葬品中是非常残忍的一种。修建陵墓的民壮最容易成为这种残酷仪式的受害者。一旦被征调修皇陵,基本也就等同于判了死刑,累死累活不说,一旦皇陵建成,被关入陵墓活活闷死的可能性极大。
想象一下,活着被封在棺材里,这是一种何等恐怖的死法。考古学家在很多皇陵中都发现了殉葬者的尸骨,他们很多人死后,他们的身体会因为极度的痛苦而变形。
活人陪葬除了满足了皇帝的虚荣之外,其实并无实质意义。万幸的是,这种残暴的葬礼方式已经被历史所淘汰。
随便看看:
- [奇闻轶事]这是发生在清末民初时期,鲁迅先生笔下真实的蘸人血馒头的场景。
- [奇闻轶事]清朝八旗制度
- [奇闻轶事]开国元帅中有四位老总,毛主席只承认三个,唯独他只叫同志
- [奇闻轶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治丧委员会名单。1976年至2023年,虽然
- [奇闻轶事]70岁的彭德怀在囚窗里给毛主席写纸条求救,为何毛主席不答复他
- [奇闻轶事]1961年,北京。溥仪的户口本,他当过皇帝故言行总能吸引众人
- [奇闻轶事]1953年,板门店,一名朝鲜女翻译奉命与美军谈判时,一句话将
- [奇闻轶事]公元1398年,垂垂老矣的朱元璋卧病在床,没人敢来探望,唯有
- [奇闻轶事]八国联军日本人侮辱宫女的情景。 当时,闯入皇宫的一个日本士
- [奇闻轶事]元朝文学家姚燧70多岁时,侍妾侍奉他沐浴后,宠幸了她。谁知第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