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历史之谜曹操墓古墓中的牙齿蛀牙严重证实生前头疼的病因
“千古奸雄数曹公,天下枭强当孟德”,作为我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无冕之王,曹操在我们印象里似乎一直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之人。
想必他死后的墓葬也是奢华至极。但2009年在安阳县西高穴村发现的曹操墓,竟让我们大失所望,墓葬里陪葬品稀少。
随着这座古墓的发掘,一个被埋藏了千年之久的秘密将浮出水面,当你看完这篇文章也将会颠覆你对曹操根深蒂固的印象,并还这位被骂了数千年之久的枭雄,一个真相。首先声明,本文所有的资料都是经过大量的史书,纪录片的浏览之后总结的,不存在瞎编之言。谨记:给自己10分钟时间,死死撑住,看完全文,对历史上的曹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今天让我们带着两个问题往下看:
1.曹操真的有“七十二疑冢”吗?
2.都说曹操生前奢侈,死后拉妻妾陪葬的传闻是真的吗?
一切都要从墓葬被挖掘的那一刻说起:
安阳县安丰村的村
曹操墓的发现缘于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墓志埋藏于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0.5公里处的机砖场里。
根据墓志文可知,墓主为卒于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的鲁潜,是当时的朝廷重臣。令人惊喜的是,墓志文不仅写明了鲁潜墓的位置,更是写出了魏武帝陵,也就是曹操墓的方位与距离。原文写到:“(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由此,考古专家基本判定曹操墓应该在西高穴村附近。
曹操墓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宏大,其中二号墓坐西朝东,方向110度。斜坡墓道,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长18米、宽19.5~22米,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墓门宽1.95米、高3.02米。墓内有石门,石门外有三层封门砖封闭。
墓室为砖室,分前、后两室,并均有南北两侧室。前室近方形,四角攒尖顶;南侧室平面为长方形,弧形券顶;北侧室平面也为长方形,四角攒尖顶。后室为四角攒尖顶,南北两侧室均为弧形券顶。墓室青石铺地,四个侧室有石门封闭。从所出墓门残块看,部分墓门上应有精美的石刻画像,内容有“神兽”、“七女复仇”、“宋王车”、“文王十子”等。
曹操墓中一共发现了三个棺椁残痕,后室中有一个,葬具应为石棺床,后室南北侧室中各有一个,均为木棺。与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对应,墓内共发现3个人头骨,其中2个女性头骨位于后室,男性头骨位于前室门道处。经过专家鉴定,墓室内共有一男两女三人 ,那么这三个人分别是谁呢?
曹操头骨
毫无疑问,男性头骨是曹操的,头骨经专家鉴定大概年龄为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相吻合。与曹操相伴地下的,还有两位女子,她们的身份有待考证。但是目前可知的是,女性分别为50岁左右和20岁左右。
曹操的牙齿,蛀牙严重
出土的牙齿蛀牙严重,这跟历史书记载生前有头疼病,很大成都原因是牙齿疼痛导致。
针对这两具女性人骨的身份,学界和考古界有很大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她并不是曹操的第一夫人卞夫人,因为史书记载卞夫人享年七十岁,与两位女性的年龄相差较大,而且她死于太和四年,曹叡在位期间,此时曹操高陵地宫已经封闭十年了,不可能“以卑动尊”,把先帝的陵寝打开,再把卞夫人埋进去,按照惯例应该是在高陵附近另修一座陵墓,就像许多西汉帝陵一样,比如汉阳陵,一个大土堆是汉景帝的,还有一个是王皇后的,帝后双方在一个墓园里,但不在一个地宫里。
有观点认为陪葬的女性中,一位是刘夫人,一位是丁夫人,这是在目前看起来比较可能的。刘夫人是曹昂的生母,英年早逝,关于她的记载并不多,20岁左右的寿命比较契合;丁夫人是曹操的前妻,曹昂的养母,因为养子的死与曹操决裂,但曹操对她还是很有感情的,还曾跑到丁家恳请夫人回府。卞夫人上位后,还是让丁夫人坐在正位,自己坐下位。曹操临死前,每当想起休妻之事,就感觉很对不起曹昂,他说:假如人死后真的有在天之灵,我遇到曹昂,他要是问我母亲去哪了?我该怎么回答呀!所以在高陵兴建后,把两位夫人迁葬过来的可能性很大。
了解了曹操墓中的三位主人公,我们来看看曹操墓中出土的文物。按照我们的固有思维,肯定会认为曹操墓极尽奢华、金银珠宝应有尽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曹操生前的生活就很节俭,死后的墓葬更是可以用“寒酸”来形容。《魏书》中曾有一段描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不但衣服、鞋子不华丽,连帷帐屏风都有补丁。
深刻认识到社会积弊的曹操不但在生前践行节俭,更是立下遗嘱——“首先,自己死后入殓所穿的衣服就用平时的就行了,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来殿中哭吊的文武百官,只哭十五声就可以了;安葬以后,大家就不用再穿着丧服了。”“我遗留下的熏香可以分给诸位夫人,不可用来祭祀。各房的人没事做,可以学着编织丝带、做鞋子去卖。我这辈子做官所得的绶带,都放到库里。我遗留的衣物、皮衣则可以放到另一个库里,不行的话,你们兄弟就分掉。”
正是因为曹操奉行薄葬制度,所以我们在曹操墓中记载随葬物品的刻铭石牌上,写的都是简朴的曹操生前用过的器物,石牌一共有两种,一种是圭形,上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铭文;另一种是六边形,其铭文内容为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如“黄绫袍锦领袖一”、“丹绡襜襦一”、“镜台一”、“书案一”、“渠枕一”等。
曹操墓虽奉行薄葬,但也未能免遭盗墓之苦,庆幸的是曹操墓仍出土了一批遗物。据统计,可复原者约250余件。种类有青石圭、璧等礼器;铁甲、剑、镞、弩机构件等兵器;铜盖弓帽、伞帽、铃和煤精石虎雕等车马杂器;陶砚,石枕,铜带钩、带扣、铺首、钗、环、等用具;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玉佩等装饰品;灶、耳杯、盘、壶、罐、托盘、盆等陶瓷器;以及我们前面提到的刻铭石牌59块。
中国帝王自古就有厚葬传统,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世界,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之修陵,就连最后一个帝陵光绪崇陵,陵墓也是颇壮观。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可谓开先河,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所以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或许也正是因为曹操墓在一众厚葬之中过于独特,才会愈加变得疑团纷纷,这一点估计连曹操本人也不会料到。
“七十二疑冢”——曹操墓的地址之谜
“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的坊间传闻,就有了曹操有七十二疑冢的说法。疑冢是一种避免盗墓的常见方式,起源于汉末三国时期,当时盗墓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保护墓址,就采取隐蔽墓冢的方式,通俗的说就是设置很多看似一样的墓,放出烟幕弹,让盗墓贼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墓穴。传说在曹操安葬的那一天,邺城所有城门都被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
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在宋代以后进一步强化。宋代诗人俞应符还写了一首《七十二座疑冢》对这种行为表示不齿,诗中写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宋代后期,出于政治需要,宋以蜀汉自居,将金朝视为夺权窃国的曹魏,而金就直接推崇曹操,每年进行祭拜,但是由于无法辨别墓址具体位置,就以七十二冢作为曹操的墓葬。元出于对没异族统治的嫉妒不满与惨遭灭亡的宋的同情,更加丑化曹操形象,“七十二疑冢”也就更为世间深信。清代依然延续这种说法,毛宗岗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到“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由此,漳河岸边的北朝墓地就被传为曹操七十二疑冢。
但是其实“七十二疑冢”的主人早已确定,晚清年间灾民在这些疑冢内挖到了齐王陵、齐高阳王湜墓。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探明有134座大墓,证明那里实为东魏、北齐的帝王和皇族墓葬区。
安阳曹操墓的发现与发掘,为汉魏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为研究汉魏帝王陵寝制度、丧葬文化乃至汉魏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另外,通过曹操墓的发掘,我们对曹操的印象也突破了“不可一世的奸雄”“毋人负我”的冷血杀手的固有标签。历史的车轮滚滚,文物和考古的存在,或许就是帮助我们越过历史长河,同古人对话。
感谢阅读。
码字不易,费时费力。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花一秒钟点个赞,感谢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