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湖泊现尸骸「喜马拉雅山发现骷髅湖500具神秘骨骸来路不明死因扑朔迷离」
【声明:本号文章凡未授权发布于公众号上均为抄袭,本人已委托律师事务所调查取证,追究赔偿】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最接近天空的地方,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由于高寒缺氧,人迹罕至,这里埋葬着无数的秘密。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北阿坎德邦的南达德维山上,有一个仅宽40米的湖泊鲁普昆德湖,却散落着约500具神秘骷髅的骨架,因而被称为恐怖的骷髅湖。最近,一个由20多名考古学家、遗传学家和其他专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对骷髅湖的骨骸进行了考察研究,却让这些神秘骨骸更加神秘了。
骷髅湖位于海拔5029米的地方,被岩石覆盖的冰川及积雪的山脉环绕,每年仅一个月消融,只能通过5天的徒步旅行到达,因而此前很少有人访问。1942年,这些恐怖的骷髅首次被一位护林员发现,关于他们是如何死亡的就有了很多传言,到骷髅湖徒步的也渐渐多了起来。
一种说法是这些骨骸是穿越此处死亡的日本士兵,但骨头的年代很快推翻了这种猜测;有人说是一个国王、王后及随从到此朝圣,因为不适当的歌舞亵渎了南达德维女神,被女神降下冰雹砸死了;还有人说是暴风雪中陷入困境的军队或商队。
2004年开始的一项研究,在对骨骸和残留组织进行检查分析后,认为这些人是朝圣者和帮助他们搬运行李的辅助人员,遭遇一场直径超过23厘米的巨大冰雹袭击而死亡,这从他们头上和肩上的损伤就能看出。这个观点此后被广泛接受,这场可怕的冰雹袭击和数百人的死亡,也让人觉得心有余悸,恐怖至极,不可思议。
而哈佛大学遗传学家戴维·赖克最近领导的这项研究,实地收集了38具骸骨的样本,对其进行了DNA鉴定分析,并用碳测年法确定了骸骨的死亡年代,结果却让这些骸骨的来源和死亡原因更加扑朔迷离。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其中23人是来自印度各处的南亚人,大约在公元800年左右死亡,但不是同时死亡的;另有14人则来自伊朗,在1000年后的公元1800年左右死亡;另外一人则有东亚血统。
由于骷髅湖并不是什么宗教或文化场所,且人迹罕至,这些人如何来到这里,究竟是什么原因死亡的,就越发令人费解。此外,DNA检测也没有发现他们感染细菌的证据,因而也不可能是因某种流行性疾病而大规模死亡;而骷髅中男女比例为23:15,也表明这些并非是军事人员。
喜马拉雅山骷髅湖边500具神秘骷髅究竟来自何方,数百人如何在高海拔偏远山区的小湖泊边死亡,或许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有所发现。
这项研究8月20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中国的四大无人区,有哪些未解之谜?
1.游移之谜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激烈的“罗布泊游移说”。此说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斯文·赫定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但对此质疑反对者也不在少数。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
2.罗布泊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海拔780米, 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
3.大耳朵之谜
就在人们对罗布泊一个个未解之谜争论不休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阿尔金之谜
阿尔金山保护区内主要的八条河流与众多的时令河组成的高原盆地中的“大动脉”,滋润着广袤的高山草场。八条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河流的水量补给主要有两种,即冰川融水和出露泉水。保护区内河流形态各异,有的汹涌澎湃,直泻湖盆;有的时而潜入地下,时而冒出地面,缓缓向盆地洼地汇集;有的水质纯净;有的矿化度高达71.5克/升。苏鲁贝提勒克河为保护区内最大的河流,源于新青峰北坡,注入阿雅克库木湖,全长280公里,流域面积达6250平方公里。
保护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2.7%,对调节区内气候起着重要作用。阿雅克库木湖位于保护区北部,面积536平方公里,是保护区内面积最大的湖泊。阿其克库勒湖位于保护区西部,面积352平方公里,湖水矿化度达81.6克/升;湖中屹立着两个小岛,远远望去犹如劈波斩浪的舰艇。岛上栖居着大量的鸟禽。鲸鱼湖位于保护区南部,以形似鲸鱼而得名。库木湖和克其克库木湖,维吾尔语为沙子湖和小沙子湖,位于库木库勒沙山上,湖水为沙山凝聚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水质良好,矿化度为0.3克/升。唯一有进出水口的淡水湖伊阡巴达湖,又称依协克帕提湖,面积11.8平方公里,形如葫芦,水质较好,湖中生长有钩虾等多种水生物,湖周一片茵绿。是保护区唯一有牧民居住的地方,也是“鸟类的天堂”。积沙滩小湖群是在沙丘链分隔的海拔4900米高的沙漠中,呈月牙形分布的145个小湖泊。保护区内还有多处冰期残留的冰川终碛湖。
受构造断裂裂隙控水作用和断层阻水影响,保护区南北侧地下水量差异很大,沿断裂走向南侧有多处断裂泉。在石灰岩地层出露的涌泉,是很好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东北部库木库勒沙山北麓坡角的沙子泉,有三口标高在3920米的泉眼,其东、南、西三面被沙子环绕,呈向北开口的漏斗。最大的泉眼直径在200米以上,其它两眼为50米。泉水为下降泉特点,由坡角一线以数千股散流潺潺溢出,若人立泉水中,动则下陷。明布拉克,即“千泉”之意,由近千口泉眼散布在洼地边缘而得名。这里水草丰茂,是动物觅食的好场所。保护区南缘沿着第四纪火山活动场所,尚有多处待探明的高山温泉。
这一片古老的石灰岩山体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溶解分化,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形状。林立的石峰,有的拔地而起,直插蓝天,有的象“骆驼”、“大象”、“苍龙”、“卧虎”、“笔架”、“天桥”、“庙宇”、“点将台”、“仙人掌”、“石旗杆”、“拴马桩”,维妙维肖,还有千姿百态的溶沟、石笋、甬道、走廊。
阿尔金山的岩溶地貌,由于局部地区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形成了“静扫群册出,突兀撑青空”的角峰。保护区的岩溶地貌套叠冰川地貌,崖壁奇峭,幽谷深壑,冰川悬挂,气象万千。就在人们对罗布泊一个个未解之谜争论不休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