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神奇的风水事件,中国最奇怪的风水
点击此处观看完整版视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来到金陵,看这里山势峻秀,
秦始皇身边的方士说,此地有天子之气。
秦始皇听后大惊,随即命人开凿方山,引淮水流贯金陵,以泄王气。
此后依旧忐忑不安的秦始皇,硬是将“金陵”改名为“秣陵”。
“秣”,是喂马的谷草饲料,这也就是把金山改成草山的意思。
说来也巧,秦始皇干完这一切后,东巡途中便一病不起。
行至沙丘宫时,病情恶化,不治身亡。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破了“天机”,遭了反噬。
反观,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也就是金陵,将其改名为“应天府”,有顺应天意之意。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京师建立南京。
同样是给金陵改名,一个往坏了改,一个往好了改。
秦始皇和朱元璋在给金陵改名后,也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金陵、秣陵、建业、扬州、集庆、应天、冶城等等,
这些名字在历史上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今天的南京,
曾经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人说在这里建都的王朝都短命。
究竟是南京影响了历代王朝,还是帝王们破了南京的风水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200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警铃电话骤然响起。
电话是从南京御道街打来的,一位市民气喘吁吁地告诉值班民警,
一辆飞驰的车子撞入了午朝门公园,车差不多撞毁了,你们快来处理吧,太惨了!
午朝门的正式名称其实是“午门”,是南京明故宫的正南门,现位于南京午朝门公园内。
因为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接警后,警车一路闪着警灯,呼啸而至。
案发现场一辆小轿车冲出路牙,一头撞上了午朝门边上的石狮子。
车头已经完全撞烂,引擎盖被折断。
警方靠近事故车辆,只见一名男子浑身鲜血,蜷缩在副驾驶位上,车窗玻璃已经全部破碎。
5分钟后,赶到现场的消防部队,用切割设备将车门大卸八块,男子被抬出,
但可惜的是,已然没有了任何生命迹象。一番忙活后,民警开始对事故现场进行查验。
道路很宽阔,路灯也很亮,而午朝门公园门口还有十多厘米高的马路牙,
周边的交通设置和反光标志也很明显。车子的刹车系统并没有出现故障。
难道开车的人就眼睁睁地不要命,没有采取丝毫措施地撞到了路边吗?
最离奇的是,事故车辆的驾驶座空空如也。驾驶员究竟去了哪里呢?
而且车子已经被撞得面目全非了,可石狮子却连一块小石屑都没有被碰掉。
以上内容来自于2008年《新华网-现代快报》的一篇题为
《怪象在明故宫屡现 揭开南京“百慕大”真相》的文章。
此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讨论发生在南京明故宫附近的灵异故事。
如果你问老一辈南京人有关南京的都市传说,那么听到最多的一定是有关明故宫的。
有说司机开车到明故宫遗址出现幻觉的,好好的十字路口突然变成了丁字路口。
还有说,明故宫附近的施工现场总是莫名其妙有工人发生意外的。
这些玄幻的故事亦真亦假,信或不信见仁见智。但有一点不可否则,
那就是明故宫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是比北京故宫紫荆城还牛的存在。
世界第一宫殿
明朝末年,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中国,
带来西方科学文化和宗教理念的同时,也被中华文化所震撼。
他在自己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曾描述:
我还没有见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皇宫,像南京的明故宫这样雄伟!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南京明故宫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
比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还要大,在中世纪时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宫殿”。
利玛窦赞叹北京故宫气势宏大,但却认为南京故宫更甚一筹。
如今来到北京故宫的人们,总会感叹这里的恢弘与气派。
实际上,这座在600年前由明成祖朱棣亲自督造的宫殿,
充其量只能算得上南京故宫的小号复制品,并不是原件。
1353年,当时还是起义军首领身份的朱元璋便决心建都金陵。
此后,修建皇宫的工程就成了朱元璋心中的大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的战略法宝,
1367年把元朝蒙古铁骑赶回大漠后,朱元璋开始了内修都城,外建长城。
提到修长城,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人一定是秦始皇。
但事实上,自西周时期开始,长城就延续不断地被修筑了2000多年。
不少诸侯国都会在领地的外围或高或低、或长或短的筑起一道墙,以抵御外族的入侵。
秦朝之后,凡是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会修筑长城,明朝自然不会例外。
明长城基本上从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就开始修建,
整个明朝就没有停止过,这一修就修了270年。
因为工程质量太好,如今我们还能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长城。
除了长城,朱元璋在都城的营建上也是颇为考究的。南京明故宫正是他的作品。
后来,明成祖朱棣将都城北迁,仿照老爹的作品建造城池宫殿,
就成了如今位于北京的紫禁城。
南京明故宫可以说就是朱元璋理想中的一座“奉天承运”的宫殿。
现在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圣旨的开头语“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其实就是朱元璋的首创。
南京明故宫前朝三大殿分别是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
华盖是玉皇大帝头上的一颗吉祥之星,有揽护帝威的职权。
华盖殿则象征着帝王奉天命而统治天下。这里是近臣谋事决议的地方。
谨身殿是皇帝休息之所,如果你还能在此喝个茶约个酒,不是亲信,就是太监。
后宫的两大宫殿乾清宫、坤宁宫分别是皇帝和皇后的居所。
傍边是日精门、月华门,象征男女相合,天地日月,尽在其中。
在布局上,南京明故宫采取的“左文右武”、“左祖右社”的分布。
武英殿是皇帝办公的场所,文华殿是皇太子办公的地方。
东面的春和殿是太子的居住之所、西面的柔仪殿是嫔妃的住所。
在午门之前,端门两侧则坐落着太庙和社稷坛,构成了“家”、“国”的意象。
何为家?帝王宗庙也。何为国?江山社稷也。
之前我们曾经做过一期深度剖析紫禁城风水局的视频,
其实对比南京明故宫和北京紫禁城的布局图就不难发现,两者的相似度有多高。
就这个仿建程度,搁今天估计版权都过不了审。
历史上的南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南京与洛阳、北京、西安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能够吸引多位帝王建都于此,南京必然有着其绝对的优势,
除了战略地理位置,环境,人文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风水了。
南京风水大局
从地形地势上分析,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北高南低,易守难攻。
其周边有玄武湖、秦淮河,既可作为险要,也可演练水军。
其上下游还分别有采石、瓜步两大长江渡口可以扼守。
从风水上分析,山管人丁水管财。在之前的多期视频中我们都曾经提到,
中华龙脉始于昆仑,延绵到各地,分为干龙,支龙,叶龙。
覆盖华夏大地的干龙有三条,分别是北龙龙脉,中龙龙脉,和南龙龙脉。
南京就是南龙龙脉上的一座城市。这支龙脉来势浩浩荡荡,绕过石臼湖泊,
翻越白虎山和横山后,在云谷山和牛首山直冲入南京城。
不过可惜的一点是,这条龙脉并没有在南京结穴,所以龙气无法很好的停留。
但南京东侧的宁镇山脉,越过镇江后,跨入南京,最后结穴于南京的钟山,也就是紫金山。
这一脉虽不如南龙龙脉气势浩荡,但钟山结穴使得龙气能够扩散到整个南京。
所以,不管是山峦还是水势,南京的风水大局都称得上是得天独厚。
除此之外,南京的西北方还有我国第一大江长江,呈一个环抱的形态拥护住南京。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了,南京的风水既然这么好,
为什么在这儿定都的王朝都是短命呢?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在这里定都的朝代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0个。
分别是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这六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时期的南方六朝,也被简称为“六朝”。
六朝过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民国也都曾经先后定都南京。
但这些朝代在南京停留的时间都不长。
最短的南朝齐只停留了23年,最长的东晋也只有103年。
让人难免怀疑南京的风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南京的风水也是能挑出来毛病的。
之前在紫禁城风水的那期视频中,我们提到,
皇宫的建造和选址,首要考虑的就是是否形成垣局。
垣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上的星垣,二是指符合星象的风水地貌。
垣局又分为紫微垣局,太微垣局,和天市垣局。
其中紫微垣局不管在天上还是地下都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古人以北极星为中心,将星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位于星空正中心的部分就是紫微垣,由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所统摄。
相传这里是天帝的居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东,西两侧有15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墙。
西侧垣墙由8颗星组成,东侧垣墙由7颗星组成。
垣墙象征着天帝皇宫的宫墙,所以组成垣墙的每颗星都是用官名来命名的。
除此之外,太微垣和天市垣分别象征着效忠天帝的臣子和天帝所统摄的疆土及百姓们。
风水上,紫微垣局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四周高山形成天然屏障,
犹如紫微星垣东西两侧的垣墙。
中国四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和北京,四周都有高山拱卫,形成紫微垣局。
唯独南京属于丘陵地带,以低山缓岗为主,山不高而且中间有断层,不成垣局。
所以南京的风水虽然上乘,但想要成为帝王风水还欠点火候。
除此之外,公元229年,东吴孙权作为第一个在南京建立政权的人,
所选的建造宫城的地点就存在着诸多硬伤。
六朝古都
公元212年,孙权在今天南京清凉山筑起石头城军事要塞,
并将当时南京的名称“秣陵”,改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
17年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政权,定都建业。
此后修建太初宫,也就是东吴的皇宫。宫城的位置正好位于今天南京的鸡笼山山前。
北面依覆舟山、鸡笼山和玄武湖,东面靠钟山,西临石头城。
风水上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注意这里的“左右”指的是处于坐北朝南方位时的左边和右边,
与画面上看到的左右正好是相反的。前、后、左、右分别对应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乍看之下,东吴宫城风水上四象俱全。北面的鸡笼山是它的玄武靠山,
西面的钟山镇守青龙位,东面的石头、清凉山一脉镇守白虎位,
宫城前方的大片平坦地势则是朱雀名堂了。
正所谓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
但是再仔细看看,好像有哪里不太对。青龙方位的钟山,又称紫金山,巨硕无比,
比白虎方位的石头山、清凉山大了不止几十倍。
虽然风水上有一种说法是“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一探头”。
但任何事物极必反,青龙与白虎也需阴阳相合,才能相得益彰。
更何况与青龙位的钟山相比,玄武方位的靠山鸡笼山,就跟个鸡儿子一样。
靠在这么一个小山下,根基怎么能稳固呢。
另外,青龙和白虎的作用是要守卫宫城的以好的左右护卫要比宫城稍稍靠前,呈环护状。
但东吴宫城与它青龙方的钟山和白虎方的石头山,正好在一条直线上,
甚至比钟山还要更靠前,这到底是谁来守卫谁呢?
青龙与白虎夹击下的宫城就如同坐落于龙争虎斗的战场一般。
更巧的是东吴之后,六朝的其他朝代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全都沿用的同一个都城。其他五个朝代还可以给他们找个借口,
说他们在这里建造宫城是因循旧事而已,那么东吴孙权究竟是中了谁的套,
选了这么坑爹的地点建都呢?这背后还有一起历史上的罗生门事件。
龙盘虎踞
话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基本控制了北方、稳定了中原局势的曹操,
开始向南方发展,进攻荆州成为他的第一个目标。这一年曹操率六十万大军南下,
荆州刘琮举城而降。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
此时的刘备败走夏口,曹操乘胜追击刘备。
另一边孙权看准时机派遣鲁肃探听落难的刘备,是否愿意联盟抗曹。
于是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
随后,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以黄盖诈降的计策,在长江赤壁大破曹军的连环船,
曹操落荒北逃。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东晋史学家张勃所著的《吴录》中记载了一段诸葛亮出使江东过程中发生的趣事。
说这天诸葛亮来到了秣陵,看着冈峦起伏的山势,不禁感慨道:
“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意思就是钟山如苍龙,蜿蜒蟠伏于城东南;石头山又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滨。
从此“龙盘虎踞”就成了南京史上最牛的广告语。
有人认为"龙蟠虎踞"就是诸葛大神当时给孙权设下的一个套,骗他去那里建都。
但是《吴录》中描述的这一段故事,却与《江表传》和《三国志》中的记载相矛盾。
按《三国志》和《江表传》的说法,诸葛亮并没有到过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镇江,
更没有来过建业。诸葛亮奉命去说服孙权的地点是在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
而张勃活跃的东晋时期距离三国分立,已有数十载,他作《吴录》时,
很多事情显然不是亲历亲见,而是根据后世传闻所写的。
那么南京地势“龙盘虎踞”这话究竟是谁说的呢?
进一步考察史料,我们发现,刘备倒是去过京口的。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受到重创,之前攻占的荆州也被孙权、刘备瓜分了。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麾下大将周瑜去世。
同年12月,基于战略考虑,刘备远行,亲自拜访孙权,
希望孙权能将手中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自己,以抵御曹操势力。
刘备在那次远行中,有可能经过秣陵,仔细观察过那里的地形。
《江表传》和《献帝春秋》中都有记载刘备曾经建议孙权定都秣陵。
不过,刘备这一番话中,并没有提到什么“龙盘虎踞”。
谁都知道,龙和虎,尤其是龙,是君王之象,不可能随便使用的。
当时,三国鼎足之势虽然还没有确立,但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三大势力,
都有志逐鹿中原统一天下。刘备没必要这么恭维孙权。
由此,部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猜测,“龙盘虎踞”这话很有可能就是东吴人自导自演的一出戏。“龙盘虎踞”就是“金陵王气说的”异变,也可以说是金陵王气的一个具象化。毕竟金陵有王气这种说法,从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了。东吴建国初期,百端待举,都邑迁徙未定,“龙盘虎踞”这话的出炉,至少有利于朝野上下坚定建都秣陵的信心。只可惜这所谓的“王气”也只保佑了东吴51年的气数。
六朝的历史虽然给南京打了一波不太好的广告,但仍然抵不过南京的魅力,此后又有四位君主瞧上了这里。
十朝都会
公元937年,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开国皇帝李昪biàn在江南地区建立王朝,定都江宁,也就是南京。
李昪看上的是此前六朝宫城西南方向的一块宝地。
他当时绝对没想到南唐在这里定都后,在会短短39年内,刚经历了3代君主,就被灭国了。
最后一任国君南唐李后主李煜,在亡国后被北宋俘虏,最后被逼的没办法了,
就改行去做了词人。可谁知这一改行竟然成就了他“千古词帝”的美名。
他的绝笔《虞美人》哀叹亡国之痛、唱尽无数恩怨情仇,广为流传的同时,
也引得宋太宗勃然大怒,给李煜带来了杀身之祸。
南唐灭亡后,又过了300多年,当初秦始皇方士口中的天子终出现了,
此人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修建南京明故宫的朱元璋。
此前定都南京的君主们虽然也都称王称帝,但没有一个能做到统一中国的。
历史上,起源于南方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军事力量,只有朱元璋一家。
其实朱元璋最初看中的建都地点并不是南京,而是老家凤阳,
就像项羽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发达后不荣归故里,
就像穿着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没人欣赏。
不过,后来在国师兼风水大师刘伯温的劝说下,朱元璋还是决定定都南京。
刘伯温当然看不上六朝宫城所在的那个坑爹的地儿。
他几经推算,建议朱元璋在钟山支脉富贵山的山脚下兴建明皇宫。
这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南京明故宫的所在位置。
这里背靠龙穴,四象俱全,阴阳协调。
唯一的问题就是当时这儿还是一片湖泊,名为“燕雀湖”。有湖不怕,填上不就得了呗。
于是朱元璋派出十余万民工,不惜调动三座山的土石用来填湖,
民间也因此有了“迁三山,填燕雀”之说。可说来也怪,这湖就是怎么也填不满。
后来一位负责填湖工程的将领汇报说,找到了一位居住在湖畔的老汉名叫“田德满”。
田德满,“填得满”。据说朱元璋甚至下令将老汉沉入湖底,
以应起名字的谐音“填得满”的吉兆,可见朱元璋在此地修建皇宫的决心之大。
巧的是,老汉沉湖后没多久,湖就真的填上了。朱元璋后来还封其为湖神。
这一开始的波折也许就注定了明朝在南京呆不久。宫殿修建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传说。
说朱元璋在刘伯温选择的宅基上,挪动了一下基桩。
刘伯温不好制止,只能连声暗叹:皇上这一动,必定要迁都啊!
果然,朱元璋为了给即位的儿孙扫清障碍,诛杀文臣武将,以绝后患,
但是防来防去,还是没有防住自己的儿子朱棣,收拾了自己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皇宫大火过后下落不明。
朱棣登基后便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了北平。
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帝王世家,不外如是。
明朝之后,清朝末年,洪秀全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公元1853年,太平军一路摧枯拉朽攻克了南方重镇,南京。
随后,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国太平,与清朝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政权。
然而,太平天国在历史上维持了不过短短14年,犹如昙花一现。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决定建都南京时,参议院议员普遍投票反对。
孙中山、黄兴只能一一劝说。
到最后黄兴逼急了甚至说,谁要再敢反对,老子就把谁给绑了。
总统府的选址,抛弃了明故宫,回到六朝宫城的所在位置,
最终民国政府也没能躲过迁台的命运。
悲情南京
历史上的南京,一直以来都是一座繁花似锦,又历经无数劫难的悲情城市。
统计显示,南京在历史上有过70多个名字,全中国,甚至放眼全世界,
恐怕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南京一样有这么多的曾用名。
每次改名,都意味着有大事发生:不是朝代更迭,就是来了新的主人。
谁都想在这座名城留下自己的印记,但代价却不是换一个名字这么简单。
早在秦始皇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威王就曾经破坏过南京的风水王气。
公元前330年左右,当时的南京名为“冶城”。
据说楚威王在清凉山上向西北张望,看到狮子山“气射斗牛,光怪烛天”。
狮子山,位于今天南京市鼓楼区,在长江南岸,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要隘。
楚威王身边的术士献计说,可以埋金压镇王气。
公元前333年,占据冶城的越国势弱,楚威王趁势灭越攻齐,占据了此地,更名为“金陵邑”。
这也是金陵一名最早的由来,其命名就来源于埋金事件。
但根据《景定建康志》的记载,楚威王埋金是假,实际上是散布了埋金谣言。
如此以来大批轻信了谣言的民众开始挖山淘金,
硬生生把狮子山挖成了庐龙山和马鞍山两段。
楚威王一句让一个个愚公不用药就嗨了起来,就这样一毛不拔完成了泄王气的巨大工程。
可以说楚威王这一招要比秦始皇高明的多了。
然而比起破坏风水,南京在历史上经历的6次毁城才是对南京百姓最大的伤害:
公元328—329年,东晋苏峻叛乱期间;
公元548—552年,南梁侯景叛乱期间;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以后;
公元1130年,金兵撤离之时;
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被湘军攻灭之后;
还有1937年到1938年初,日军攻陷南京后的屠城。
每一次,对南京都是致命的摧毁。英国汉学家魏根深曾统计,截至到1600年,
中国史上发生战斗最多的城市,南京以106次排在第一位,
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洛阳(70次)以及排名第三的长安(52次)。有人说,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是因为逃不过这里千年绝命风水的“诅咒”。
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定都南京的十朝当中,除了明朝之外,其余九朝都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
包括国民政府也只是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定都南方多半出于不得已。
从地形上来看,北方华北平原平坦连贯,少山陵阻隔,
且通过洛阳盆地和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可以与关中平原相联通。
从人口上来说,南宋之前,北方的人口一直多于南方。
中央要控制全国资源,以北方城市为核心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历史上,选择建都南方的政权,多半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北方的控制。
而就南方都城的选址而言,集南方所长者无如江东,集江东所长者无如南京。
再者说,比较王朝是否短命不能总是纵向比较,而是放在历史大环境里横向比较。
比如说三国时期定都南京的东吴政权,在历史上存在了51年。
同时期的曹魏享有国运46年,蜀汉立国42年。
三国中,东吴政权的立国时间还算是最长的。
还有东晋,公元318年,司马睿在世家豪族的拥护下称帝,以晋为国号,史称东晋。
与此同时,北方地方地区陷入了十六国混战的时期。
这一时期,除十六国之外,还有冉魏、丁魏、西燕、仇池、代等五个政权,
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
在那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环境下,不少国家都是存在个三五年就没了,
它们的立国时间和东晋相比,可谓是短得可怜。
东晋的国土面积也是北方和西南地区的各个政权难以“追赶”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四个王朝宋、齐、梁、陈都定都南京。
同一时期的北朝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立国时长除了北魏是“百年基业”以外,其他朝代与四个南朝政权也不相上下。
所以南京王朝短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抛开风水不说,放眼整个中国,恐怕没几个城市能像南京这样命途多舛。
游牧民族南侵之时、中原动乱之时、汉人南渡之时,
第一个攻克的往往都是南京,六朝如此,南宋起初也是如此。
这座城市可以是北伐的起点,可以是南征的终点,又可以是偏安的基点。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莫此为甚。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稳固万年江山,可谓大费周章。
刘伯温为明皇宫也确实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可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守国不过4载。
之后,奉天靖难,永乐迁都。这究竟是为何呢?
后来清朝康熙帝曾经来南京钟山朱元璋的明孝陵前拜谒yè,
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亲题“治隆唐宋”四个大字。
在治国的许多方面康熙帝都是对朱元璋十分钦佩的,不过说到风水一事,
康熙帝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从来国运之兴衰,关乎主德之善否。
上天降鉴,惟德是与。有德者昌,无德者亡,与山陵风水原无关涉。”
这可能才是对金陵风水王气最好的理解吧。
中国十大未解之谜
一,千古遗恨《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
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
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
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二,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
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
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
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
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三,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
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一种说法认为,明
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
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四,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
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
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
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
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五,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
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
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
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
清楚。
六,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
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
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
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
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七,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
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
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
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八,《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
首推《洛神赋》有名。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一种推测是甄后,曹丕之妃。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亲嫂,就兄弟而言,为其不义;就君臣而言,为其不忠,成何体统?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诗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来,招来文人骂声一片;另一种推测是,曹植塑造一个洛神形象,美丽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无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么曹植为何要写《洛神赋》?如果说是寄托君臣之道,作为政治上屡次受兄迫害,怎么会产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历史悬疑。
九,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就是惯例,但武则天是一例外!武则
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聪明
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左右为难,想到死后与高宗合葬,不论自称皇帝还是皇后,都是很难落笔,所以干脆“一字不名”,让
后人盖棺定论。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
十,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
处死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
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下落如何?各种版本,各执一词,依然一团迷雾。秦始皇身后留下的9大谜案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俘虏了齐王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家喻户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二、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路胖玫摹V邢勖趴赡苁呛嵯蛳馇对诹奖诘募胁壑校
且坏牢薹 舻拇笫 拧D谙勖趴赡苡胫邢勖畔嗨啤H 老勖藕芸赡茉谝惶踔毕呱稀?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说说大家心目中中国历史上最神秘和最厉害的墓穴
武则天;;;;;;;;;答案网上找来整理的,呵呵,自己也长了见识
陪葬品最无法估计的陵墓:秦陵
秦陵陪葬品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显示,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规模相当于5个现代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地宫就这么大,里面的陪葬品以“藏满之”来推测,数量该惊人了。仅秦始皇睡的那具墓棺,就有陪葬的珠宝文物几十万件;阵容宏大的兵马坑则更是震惊世人,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由此也可见秦陵“第一陵”的地位。
不过,有学者认为,秦陵地宫中的陪葬品未必有那么丰富。理由是,在公元前206年,秦陵被挖掘过。当时,项羽为了报复秦王的横征暴敛,入关后,动用了30万人,“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动物不绝”。除了这一次,后世盗挖秦陵的事也未断过,如在民国初年,军阀孙连仲就打过秦陵的主意。但这从侧面也说明,秦陵当中陪葬品的丰富了。也有人说,秦陵的地宫并没有被打开过,当年项羽确实是想掘开秦陵,但因秦陵太坚固,无功而返,仅留下了两条“霸王沟”。已完成的对秦陵的考古探测,初步证明秦陵的地宫仍然完好无损。探测中发现盗洞有两个,直径达1米,但深度只有9米,离地宫很远。目前,已出土文物和发现的被盗物品,多为陪葬坑或甬道内的陪葬品,秦陵地宫中的宝物无法估量。
无法估计,所以神秘。呵呵
不过综合考虑更神秘的还是:::武则天的
武则天陵墓谜题待解 专家详解种种猜测
近日,一则关于“乾陵地下埋藏有500吨文物”的新闻,让社会各界再次聚焦一直以来谜团重重的乾陵。随后,陕西乾陵博物馆更是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问题进行澄清,并明确表示:“乾陵藏宝500吨”这一说法违背了文物考古常识,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实际上,作为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陵墓,关于乾陵的种种猜测一直不断,《兰亭序》是否埋藏其中?乾陵究竟有多大?……随着乾陵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关于乾陵的种种谜团终将一一揭晓。
谜题一 乾陵藏宝500吨?
关于乾陵最新的新闻就是最近被热议的“乾陵藏宝500吨”。这一数字究竟是谁提出来的呢?在此报道中提出,乾陵藏宝500吨,最初是由一位在乾陵进行长期采访的作家提出的。虽然此人并非考古工作者,但他的观点不无道理,如果在常见的金银财宝、书画绸缎等随葬品的基础上,再加上乾陵的石门、石棺等文物,乾陵中的文物重量达到500吨是有可能的。报道还提出,在埋葬唐高宗的时候,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她的儿子又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银珠宝随她带进了乾陵。
专家观点:文物按吨计不科学
记者采访了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他说,任何一个正规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都不会把文物按吨来称呼,一般都是按件数,或者组数来称呼,不可能是按吨来计。至于乾陵中具体藏有哪些宝物,现在还都只是猜测。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庆柱对乾陵500吨珍宝的说法则认为,说这话的一些人,如果有一个善良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提法并没有根据。
谜题二 乾陵地宫究竟有多大?
在人们的印象中乾陵不仅外观宏伟,修建坚固,内藏也十分丰富,由于它的独特性,其规模应该一定是相当壮观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分别对周围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进行发掘,一些学者专家认为,从当年出土的墓道和陪葬墓规格来看,这三座墓在唐朝所有陵墓中的规模是最大的,都是双石墓,都有前室后室,而且墓里面有石椁,加上墓道大概有80多米。如此推算的话,与现在发掘的同时代的最大墓相比,帝王陵墓肯定要超出这个范围,所以乾陵整个地宫的规模应该说是相当大的。
专家观点:乾陵地宫大约300立方米
南京建筑学者陈景元先生根据计算得出,从乾陵地宫施工工期来推测,乾陵地宫很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他认为,乾陵地宫的工程规模是否能够达到人们预测的程度,最关键的问题是乾陵地宫施工工期。
陈景元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认为,唐高宗在生前,并没有为自己预先建造过陵墓;他认为乾陵地宫部分的修建时间是从唐高宗去世到灵柩返回长安的8个月的时间里。
这么短的时间,在梁山的基岩之上,以人工锤打的方式,去开挖秘密隧洞,到底能够凿出多大的地下空间?按照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和徐州狮子山汉王墓的建造时间以及施工进度来看,扣除乾陵的前期准备、后期收尾,真正用于乾陵地宫开挖的时间,最多为7个月。即使按每天开凿1.4立方米计算,山体之中被开凿出来的内部空间,大约仅为300立方米左右,这就是乾陵地宫能够形成的建筑规模,这个规模与唐太宗昭陵地宫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
谜题三《兰亭序》藏在乾陵?
乾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据史书记载,《兰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也就是说,《兰亭序》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但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因此有猜测认为,《兰亭序》藏在乾陵。而且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也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专家观点:纸制品难保存
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兰亭序》是否在乾陵,目前还仅仅是一些学者作出的种种推测,现在还没有定论。
刘庆柱在接受新浪网友关于《兰亭序》是否在乾陵的提问时表示,《兰亭序》在乾陵的这个推测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历史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唐太宗昭陵的随葬品中就有一些书法作品。
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兰亭序》究竟在何处,人们是否还有机会目睹到它的真面目?刘庆柱表示,对此也不要抱太乐观的态度。他个人认为,按当时的说法,书法作品已经以纸为主了,而并不是用简,能够把纸制品保存下来的唐代墓葬,现在为止还绝无仅有。
在关中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古代墓葬已经发掘了数以千计,或者几千计,包括汉代,唐代时期的,或者一千多年前的,没有一座在墓里的纸张能够保存完好,纸张做得越精细保存就越困难。
迷题四:::
乾陵内部结构还未探明
位于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陵,埋葬着盛唐时期的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是我国仅有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墓,也是目前所知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这种“两个皇帝两个国号,一对夫妻埋在一个陵墓”的情况世上少见,其地面上的石华表、石马、石人、无字碑等文物十分壮观。
话说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写道:“伟大不朽的法老在此观看壮丽的天空,日出和星辰,伟大不朽的法老与天地同在。”----壮哉!古埃及人、金字塔主人法老们的想象力和气魄何其大也!
再说乾陵,它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因处于长安的西北方、八卦乾位而称作乾陵。
自唐太宗始,唐朝诸帝多以山为陵,以乾陵最典型。乾陵石像生之多,神道之长,陵丘宝顶之大,用地面积之广,都是前朝帝陵所不及。乾陵依梁山而建,乾陵以山为陵,呈圆锥形,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圆锥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两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停车场位置:海拔790米(只是GPS数据,并非1956年黄海高程系。但似乎很多中国人把美国GPS标准当作法定高程系)。这样,陵墓土石封至少在200米高度。整个陵园范围方圆40公里,周围还有王公贵族陪葬墓17座。众多的石象生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山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历经战乱,现仅存石刻碑碣。
从七节碑规格来看,武则天身葬关中平原突兀而起的最高峰,其陵墓自身气魄之大,陵墓自身高度、规模甚至超过秦始皇(不算陪葬),并取日、月、金、木、水、火、土为伴,气吞天地宇宙!而且,居然在下文提到的信息时代依然能够独领风骚!如此之气魄,亘古未有几人能够超过!这样,从逻辑就可以推断,武则天无字碑必须与陵墓、七节碑相对称,就是俗话说的要“压得住”,必然是功大而不语、任予后人评说,这样的解释和气魄才是可信的。
而其他推论,例如战乱无时间、无心写刻出碑文,则是经不起现场格局推敲的。再者,衔头是写短命的“大周”“**皇帝”呢,还是“大唐**皇后”呢?写哪一个都不是武则天本意,太难了,干脆不写。
吼狮;郭沫若1962年题字碑。其雄浑与威严不可名状
到达乾陵顶端。此处有条石被铁水浇铸。这里一面是雾,背后是雨,往下又是大沟。站在此处,感觉灵异,云雾飘来,像雾、像雨、又像风,,,
雨雾中,GPS接收卫星数目、信号强度现场“立此存照”。奇观啊!
GPS系统在全球有24颗定位星,在乾陵之巅,海拔1046米,GPS居然显示出能够接收到10颗卫星信号!几乎从未见过这种情况,并且还是信号强度满格!令笔者大为惊异!
从唐代到信息化普及的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一千多年,至今此高地的选择依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高!实在是很高!
须知,在中国陆上腹地,这样的地理位置少之又少。一般能够接收到3-5颗卫星,并且强度不定。笔者只是在茫茫大海船只甲板天棚上、极其高大的山峰遇到过这种10颗定位星同时出现的情况,在一般地点极难见到。这意味着:乾陵旁边半径数十公里内,再没有任何高大山体、建筑能够阻挡它凛然通向太空之路和放眼四望的视野!
下山之路,幽深莫测
----“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永望日月星空河山。
慢慢了解整个乾陵布局和实地感受,开始佩服武则天为自己在广褒的关中平原选择了这样一个高敞的地方,其独到的眼光、宏大的气魄和胸怀,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依然被人啧啧称奇,能够据此俯瞰自己辽阔的疆土,最好地接收茫茫太空的信息!其吞吐宇宙、星辰、日月、天地、山河之壮志,毫不逊于古埃及法老们的金字塔铭文,巾帼不让须眉!甚逞于须眉!不愧千古第一
关于则天陵墓神奇结构的图片:
http://blog.daqi.com/article/50019.html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