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书法作品中常有错别字?其实只是被时代淘汰的旧时写法
作者:eric 时间:2023-11-16
导读: 为什么古人书法作品中常有错别字?其实只是被时代淘汰的旧时写法!下面奇闻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喜欢旅游的朋友会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好多名胜古迹的牌匾或碑文居然都有错别字。这些字不是缺一笔就是多一笔。 面对这些所谓的错别字,人们常以迷信解释。今天我们..."
为什么古人书法作品中常有错别字?其实只是被时代淘汰的旧时写法!下面奇闻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喜欢旅游的朋友会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好多名胜古迹的牌匾或碑文居然都有错别字。这些字不是缺一笔就是多一笔。 面对这些所谓的错别字,人们常以迷信解释。今天我们就抛开迷信,来为大家解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碑林 西安碑林的匾额出自于清朝名臣林则徐之手。他当时因为鸦片战争的决策失误,被下令革职并发往伊犁。在途经西安时,林则徐写下了今天很多人都倒背如流的2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但在写诗之前,林则徐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其中的碑却似乎少了一笔。这被不少人觉得这是在低调的发泄心中不满。碑字头上少了一撇,寓意着自己因各种原因而丢了乌纱帽。 但其实,碑右半边的“卑”,其小篆写法本就是上方为“甲”。至于加一撇的常态,都是后来演变的结果。古代书法家在写作时,却往往喜欢写最原始的字体,以其文化底蕴进行顺其自然的装逼。 荷花港观鱼 与西安碑林同理,位于杭州的“花港观鱼碑”出自康熙皇帝御笔。但鱼字底下却是三点。有人认为是因为康熙信佛,有,所以避免在写鱼字时用四点。由于四点经常被用来代表“火”,多少有点烤鱼的意味在里面。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弄成带“水”含义的三点。 这种理解的失误之处,在于鱼字中的四点与通常意味火的热、烹、燃等字都不同。从文字演变角度来说,它最初的造型类似一条鱼的尾巴。从小篆变成隶书后,才开始写作四点底。但在一些文献中,也有写成两点或三点的情况。到了草书,甚至可以直接写成现代简体式的一横。 所以,康熙皇帝写的三点底的鱼并不是错别字,也不是迷信说法中所谓的故意少写一点。 风流宛在 至于放在在扬州大明寺平山堂正堂的“风流宛在匾”,出自光绪初年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他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特书此匾。意思是欧阳修在扬州时是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但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字少写一点,在字又多了一点。有人将其解读为作者希望自己少点风流,多点实在。虽然不免有些冠冕堂皇,但对于文人而言也是种祖传情怀。 流字最早见于金文。后来的隶书个楷书文字中,加点和不加点的写法都有存在。流特别喜欢不加点的写法,《兰亭集序》中的两个流字都未加点。后代名帖的《九成宫醴泉铭》中,五个流字就都未加点。 另外,加点的在字也常见于古代碑贴。所以“风流宛在”的写法其实只是书法家的常规操作,绝非错别字,亦非特别寓意。 很多所谓古人书法中的错别字,可能都是看客对作者用意误解。这些情况只是因为民间手写的跟字书写法不合。大部分书写者又为了显示自己古文字功底深厚,故意采用已经被淘汰的古体写法,也算得上是东亚文化中的一大特色。至于各种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也进一步证明字体被淘汰后的“生命力”是多么乏善可陈。
随便看看:
- [奇闻轶事]1901年,美国发表的一张漫画,其中的扎着辫子的巨人代表着在
- [奇闻轶事]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文成公主也被迫与之陪葬。唐高
- [奇闻轶事]这是发生在清末民初时期,鲁迅先生笔下真实的蘸人血馒头的场景。
- [奇闻轶事]同治帝为何19岁就驾崩?看他每晚都由谁伺候,活到19岁已属高
- [奇闻轶事]1952年,西藏。解放初,日喀则农奴多扎佤,他拿着自己干枯发
- [奇闻轶事]胸还没有费翔大,妲己靠什么迷住纣王
- [奇闻轶事]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文成公主也被迫与之陪葬。唐高
- [奇闻轶事]这是1896年,74岁的李鸿章访美时的照片,李鸿章在这里受到
- [奇闻轶事]1931年,日本关东军虐待被俘的抗联战士时拍下的照片,照片中
- [奇闻轶事]【和珅出国了】 年近八旬的王刚,卖掉5个亿的四合院,清空60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