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中国故事|银幕上的科学探索

作者:eric 时间:2024-09-15
导读:视频加载中...在投身电影制作前,汪诘是一位科普作家。46岁的他已经撰写了十几本科普书,并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自己的科普节目。他把大银幕科学电影比作科普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梦想着创作出能与英国广播公司或...

视频加载中...

在投身电影制作前,汪诘是一位科普作家。46岁的他已经撰写了十几本科普书,并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自己的科普节目。他把大银幕科学电影比作科普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梦想着创作出能与英国广播公司或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相媲美的高质量科学纪录片。

汪诘说,将科学搬上银幕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一种贡献。

喜剧和动画向来是中国电影市场暑期档的宠儿。但今夏,一个新的关键词跃入银幕:科学。

国产科学系列电影《寻秘自然:地球往事》和《寻秘自然:无形之力》于7月中旬登陆全国院线。尽管票房并不出众,但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中国科学电影在阔别24年后重返大银幕。

两部影片运用事实阐释、历史重现和动画演示等多种手法,围绕寒武纪化石、地磁倒转、湍流、快速射电暴讲述古生物、地质、物理、天文四大科学领域的未解之谜。这些科学概念对于公众而言可能稍显陌生,但导演汪诘并不担心。他说,相信随着公众对科学技术认知水平的提高,科普电影恰逢其时。

时下,中国涌动着科学热潮:科技博物馆内人潮涌动,科技新闻屡屡破圈,许多科学家成为网红大V,拥趸百万。“科技”一词也频繁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2023年起,汪诘自学电影拍摄技巧,并组建自己的摄制团队。他不仅担任导演,还兼任编剧、制片和主演。作为主角,汪诘在剧中的身份很多元:他化身为科研工作者,在野外铁矿场采集矿石,在实验室模拟地磁倒转;他扮演飞机上的乘客,重现在航行中遭遇“湍流”的紧张场景;他也像个记者一样采访青年科学家,讲述如何利用“天眼”观测宇宙中的快速射电暴。

但无论怎么变,每个故事结尾,汪诘都会“跳”出故事,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来做“总结”,这已成为他电影作品中的一个标志性环节。他会从影片讲述的故事和知识中提炼背后的科学思维和精神,因为“比答案更重要的是寻求答案的态度和方法”。

在他看来,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求真相。”汪诘说,“当我在向观众转述一个事实时,我有义务为读者去追问这个事实有没有证据。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没有证据,就不妄加揣测。这就是科学精神。”

汪诘擅长讲故事,但将文字转化为影像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每次拍摄,他会先从对摄影师的科普开始,给他们讲解什么是染色体,什么是中子星……确保团队对所要呈现的科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然后再一起讨论如何用画面来清晰、准确地展现这些复杂的概念。

他说,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的视听语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当下国产科学电影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缺乏这样的专门人才。

他的电影以紧凑的叙事和丰富的特效赢得赞誉。有科普同行评价汪诘拍得“生动具象,展现了科学思维的无穷魅力。”一位北京的观众在观影后称赞电影“堪比国际一流大片”。还有网友在电影点评网站留言:“如果上学时老师都是这样讲课,那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将会大大提升。”

汪诘本人最看重的则是电影的科学性。他在电影中旁征博引大量中、英文的学术论文,并邀请了3位院士与15位科学家担任顾问,有的甚至在片中出镜。

清华大学教授符松就是一位出镜科学家。他在《寻秘自然:无形之力》留学生上海落户农业户口,undefined中解释了“湍流”这一概念。作为流体力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他很支持通过电影来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尤其是像他研究的“湍流”——虽“冷门”,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河流的流动到大气的湍动,“这些值得被公众了解”。

符松坦言,平日繁重的科研工作让他很难有空闲做科普。而参与汪诘的电影拍摄,让他体会到电影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更加生动、艺术的方式呈现,让科学知识对公众也充满吸引力。

令汪诘感到意外的是,他的电影最初的目标群体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但实际上大部分在影院里购票观影的是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

来自长沙的肖恒是一位家长。尽管这个暑假在北京的旅程十分紧张,她还是坚持带8岁的儿子观看了《寻秘自然:地球往事》。采访中她坦言电影里有些内容让小朋友难以理解,“但观看这样的科学影片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认为,科学电影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他看来,当下是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主动提高科学素养,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知识,提高识别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能力。

不过走上银幕,就不得不考虑影片的商业性。汪诘同意了undefined发行公司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宣发策略。他自己也计划让后续的电影拍摄内容再通俗些,以适应更年轻的观影群体。

在电影《寻秘自然:无形之力》中,汪诘有一段面向观众的台词:“破解湍流之谜是个接力赛,年轻的科学家从前辈们的手中接过交接棒,继续奔跑,跑着跑着他们的头发也白了,但总有年轻人等在前面接棒,继续奔跑。”

“如果屏幕前的你恰好是一位年轻的学子,请接受我对你的羡慕,因为你有机会亲身参与到这场破解湍流之谜的伟大探索中。”

截至目前,两部电影已吸引10万人次观看,让他的团队累计获得20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回报。汪诘说,这样的表现已超出预期。不过,电影的制作成本是310万元。这种收支压力可能也是科学电影获得投资较少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对国产科学电影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业务部主任刘璐璐说,随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人们对科普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普电影的市场会越来越大。

一些电影公司和行业协会也在探讨建立“科学院线”,在科技馆、校园等场所,以更低的成本为青少年放映高质量的科学影片,帮助电影制作者实现收支平衡。

王大鹏也希望有更多有机融合科学和艺术的国产科学电影出现。他说,当然前提是要有更多的人认识到科学电影的科普价值。吸引更多人投身科学电影制作,还需要有政策支持和鼓励。

统筹:卫铁民 刘畅

记者:袁全

新华社对外部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天钥桥路518号 电话:13370044850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