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中赓续创新基因
【光明时评】
作者:董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研究员)
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浩瀚太空首次迎来中国90后访客。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还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等各项任务。
自古以来,奔赴星辰大海、叩问寰宇苍穹、静观日月之行、远瞻河汉灿烂始终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梦想,见证着我们探索宇宙的实践。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一个个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远古神话传说故事历久弥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始祖们对于宇宙环境、日地关系、时空演化的终极向往和朴素认知,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仰韶、陶寺、红山、良渚等考古遗迹也证明,先民们自中华文明初始阶段就注重通过观象授时等方式进行天文知识积累和方法探索,后世大儒顾炎武更是感叹“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伴随着历史的演进,观测统计、仪器制作、历法制定成为古代中国的常态化天文活动,研究精度、技术水平、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结合愈加深入紧密,关于宇宙本原、结构和演化规律的认识成为古代自然观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更支撑起古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的人文精神和经世济民、治国理政的社会理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不再止步于站在地球上“仰观宇宙之大”,而是立足航天科技的优势,推动空间科学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我国空间科学的起点;本世纪初,我国成功实施由“探测一号”“探测二号”组成的“双星计划”,实现了我国空间科学专用卫星“从0到1”的突破;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协同推进,助力我们更好地解释宇宙现象与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进入新时代,在新型举国体制的保障下,“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宫”览胜、“羲和”探空、“夸父”逐日、“天问”问天、“祝融”落火、“鹊桥”联星、“悟空”探微、“墨子”测时,一个个饱含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大国重器和科技成就接连涌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凝结于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之中,勾勒出中华文明在赓续中变革、在传承中创新的宏大意象,将先辈们的畅想变为现实,也以诗意承载我们对远方的向往,借迢迢星河将中华文化传递至更远的地方。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这个规划是空间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载人航天和空间科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规划聚焦2050年“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这一目标,围绕宇宙起源演化、时空本质、太阳系和生命起源、载人深空探测等重点方向,设置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提出至2027年、2028—2035年和2036—2050年3个阶段实施的科学任务规划,形成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规划旨在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持续探究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科学“元问题”,持续取得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致广大”与“尽精微”的有机结合,成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伟大征程中的重要指南。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和复兴梦想在“宇宙”二字上得到了无限延伸,并将始终伴随我们对空间科学的无止境探索。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4日 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宇宙中有2万亿个星系,银河系在宇宙中的什么地方?
- [科学探索]祝贺!两位中国科学家入选《自然》十大科学人物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对比国际空间站,到底谁制裁谁?
- [科学探索]撑不到退役了!国际空间站4处漏气50个隐患,宇航员或紧急撤离
- [科学探索]未来想去太空旅游吗?商业航天“从天边到身边”
- [科学探索]宇宙有138亿年历史,为什么外星人还不来地球?
- [科学探索]中国第二座“空间站”揭幕 天上地面全世界共享 太空探索进入新
- [科学探索]“太空新纪元:深度对比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用实干“拼”出太空家园
- [科学探索]震撼!中国空间站“遨游”保加利亚 掀起全球太空探索狂潮!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