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天不能上两家坟(亡人烧五七纸有啥讲究)
人才引进落户北京 undefined"/>
并没听说过什么清明不能上两家坟的规矩,只听过一坟不烧两家纸!
当然,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也与字面不同,不是说一座坟不能接受两家的祭祀,而是说前来祭祀的如果是同一个祖先,那就不能分开来祭祀,除非是两家人。
清明祭祀的时候,自然是对直系过世的亲戚们都要进行祭祀,夫妻俩各自的本家,这一边需要祭扫,另一边当然也是要的,怎么着也不能厚此薄彼。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在节气方面人们的印象似乎不多,反而人们是将其作为传统的祭祀祖先的日子,而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反倒是没什么人记得了。
对于清明祭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讲究,不过各地风俗也都不尽相同。
俗话说“清明上坟不结伴,祭品再多也枉然”,这句话说的是,清明节祭扫的时候,都是要一大家子一起去的,不能各自去各自的,哥哥祭过了弟弟再去一次。
在我的家乡也是如此,清明祭祀之时都是家族全体出动,不能单独行动,如果有人单独去需要提前说好,以其作为代表,而其他人就不会再去。
对于清明祭祀,一直都有“一坟不烧两家纸”的规矩,以前的人习惯树大分叉,家里的男丁长大成家之后,就要分家单独过,组建成为一个新的家庭。
但就算如此,分家的兄弟们始终都是一家人,在对共同的祖先进行祭祀时不能分开来。
因此清明上坟之时,兄弟们甚至于出嫁的姐妹们都要一起祭扫,不能有人落单,这也是向祖宗传达子孙兴旺,家族和睦的意思,家族再大也不能这么散了。
我的故乡这样的风俗程度更甚,因为祭祀的时候,不仅是同一祖父的子孙,而是同一曾祖乃至于高祖的后嗣,都是在同样的时间一起祭祀。
通常来说,清明节祭祀的时候主要就是两方面,就是一对夫妻,男方这边的祖宗,还有就是女方那边的祖宗,由于时间上的问题,可能导致实际上的祭扫缺漏。
比如这边祭扫的时候,女方娘家也开始进行祭扫,女方又不能后续补上,只能不去祭扫。
有些地方,至今都还保留着所谓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祭扫的陋习,说是这样会导致子孙不昌乃至于断绝,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还是以前重男轻女的观念作祟。
说起来,的确没听说过清明节的时候不能去上两家的坟,但因为时间上常有出入,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只允许祭扫一家的祖宗。
关于清明祭祀,的确也是还有不少规矩讲究的,比如祭扫的时候通常都不穿鲜艳的衣服,但也最好别穿黑衣服,因为过去的人觉得这会招惹阴气。
体虚患病者、有孕者最好也别参与祭祀,以免伤及自身。
清明祭扫,往往都是祭祀自家的祖宗先人,除了烈士之类的人物之外,祭祀通常都是家族内部的事务,外人不要随便参加进去。
时移世易,清明祭祀是对先人逝者的一种缅怀追思,也有很多过去的风俗如今已不再适用,祭扫重要的是心意,不在于形式,文明祭扫最重要。
人死了之后的要烧“七”纸的。“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断七)”,共计四十九天。七烧完后就烧百天纸。再烧的时候就是按着节气来了。
可是如果这个人是腊月去世的,七烧不完就过年了,清明节还没到,要是接着再烧七,就显着家里光烧纸,一来对家庭不好,二来对烧纸的人也不好,所以,就有了“烧七不烧节”的说法。也就是说年前腊月死的,没有烧够七,也等于是上一年死的,就不接着烧七了。等到清明节再烧。依次类推,九月死的,要是按七烧,十月一就不烧了。这就是“清明节不上两家坟”的意思。
人死如灯灭,万事皆空,老人活着的时候该孝敬的孝敬,能让老人多喝口凉水也比死后烧一大堆纸钱要强的多。尽管这样,该送纸钱的时候我们还是要送,以报答故去亲人的养育之恩。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