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无暇赴死致敬邦德,007无暇赴死邦德为啥选择死
十月最受期待的好莱坞大片,毫无疑问,是克雷格的007告别之作——
《007:无暇赴死》。
说是无暇赴死,谁能想到,就在这部电影里,被无数人算计过、被下毒、中弹、被甩下大桥、被沉入海底、被抛上太空,依然一次次回到谍战工作中来,数十年如一日,为女王和国家赴汤蹈火的邦德,不仅真的死了,还是为老婆孩子死的。
或者影片真正的片名,应该改为《007:慷慨赴死》。
这部克雷格版邦德的谢幕大片长达163分钟,打破了007系列电影的最长纪录。
影片在海外影评网站的媒体口碑已经解禁:烂番茄目前新鲜度87%,MTC专业综合评分73,IMDB达到8分。在克雷格主演的五部邦德电影中,优于《007:大破量子危机》,低于第一部《007:大战皇家赌场》和口碑巅峰的《007:大破天幕杀机》,和上一部《007:幽灵党》差不多。
影片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上映。欧洲票房表现非常好。尤其是《007》的大本营英国,目前的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到上周日为止,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共收获5.257亿美元票房成绩,而影片最后一个票房重镇,就是中国市场。
影片在北美市场表现一般的重要原因,被总结为影片观众主要构成——中老年观众不会像年轻观众一样多次观影。换句话说,看007的观众,都逐渐老去了。
邦德老矣,克雷格的身手不比往昔,年轻一代人,似乎对邦德“拳打脚踢”的戏码不再那么感兴趣。
时代的洪流里,邦德终于也被逐渐冲向海滩。而在他背后,是整个传统好莱坞动作电影江湖的衰落。
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邦德归来,也不再会是当年的邦德。看完这部电影,就真的该跟邦德说再见了。
离别本身就让人感伤,影片还成为007系列里最感伤的一部,如果你打算去看这部电影,我的建议是:带够纸巾。
说《无暇赴死》之前,我们先聊聊克雷格演过的前四部邦德电影我们都知道,克雷格作为007第一次登场是在15年前,2006年的《007:大战皇家赌场》中。从顶着外界的质疑出场开始,他就注定是史上最特别的一位邦德。
不同于第一任邦德肖恩·康纳利的纯正英伦风、罗杰·摩尔版的幽默诙谐,以及皮尔斯·布鲁斯南版的绅士儒雅,
克雷格版的特色却是——刚硬。
为了拍摄《007》,丹尼尔·克雷格戒了烟,接受了专门的体能训练,增加了20磅的肌肉。最终,他以强健的肌肉、凌厉的眼神和强悍的身手,取代了布鲁斯南身上轻松的绅士气质,影片基调也更加黑暗了。
另一个重大改变是,曾经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花花公子,到了克雷格这里,越来越为情所困。
在他主演的第一部邦德电影中,就遇到了伊娃·格林饰演的一生所爱,她坐下来第一句话就是,宣布她就是钱。从那一刻起邦德迅速沦陷,他给女王写了辞职信,打算退休和女人从此浪迹天涯,白头到老。
然而这个女人最后背叛了他,在故事的最后,让他经历了心碎,被迫再次拿起枪执行使命。
到了《大破天幕杀机》,执导过《美国丽人》《1917》的导演萨姆·门德斯为他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在这部电影里,他不仅爱人被枪杀,还经历了M夫人的死去,犹如失去了一位母亲。
克雷格版的邦德演得越久,观众越是透过这个外表像钢一样的男人的软肋,发现邦德正在从一个性格的“杀人执照拥有者”变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在克雷格的真挚演绎下,我们从007身上不只看到性感的外表,非凡的身手,更看到了这位上天遁地的银幕硬汉内心柔情和疲惫。
这一切不断堆叠,到《无暇赴死》,他终于显露出最令人心酸的一面:一个男人的脆弱,渴望,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这一切,都让邦德这个角色变得更加完整而动人。
除此之外,克雷格版的007系列还顶住了时代的风浪。
在他之前,肖恩康纳利开创了这个系列,罗杰·摩尔带领这个系列与《夺宝奇兵》等80年代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四部007则成功抵挡住了来自《勇闯夺命岛》、《变脸》等90年代好莱坞动作大片时代的冲击。
但克雷格带着这个系列的票房再创巅峰,《007:大破天幕杀机》全球票房达到了11亿美元《007:幽灵党》也有8.81亿美元,在经典动作片系列中,只有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系列和《速激》系列能与这个系列相提并论,曾经红极一时的《伯恩》和极限特工系列则都在岁月中渐渐褪色了。
但在观众等待了六年后,克雷格也终于迎来自己邦德系列的终章。
《无暇赴死》为什么成为最伤感的邦德电影虽然更换了系列导演,但《007:无暇赴死》依然仿佛《007:幽灵党》的下集。
上一部影片最后,邦德和玛德琳·斯旺驾驶着阿斯顿·马丁DB5远走高飞,仿佛从此可以退出江湖。
然而《无暇赴死》一开始,失去了邦德五年的全球特工组织发现根本抵挡不了新一届大反派,最后想到了已经隐退在牙买加过着退休生活的邦德。
被迫重出江湖的邦德,一开始的行动只是解救一名被绑架的科学家,但邦德很快发现,不再年轻的自己,终于迎来了史上最大危机。
目前而言,影片国内口碑一般。在豆瓣上评分7.0,不算突出。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脚踏实地的詹姆斯·邦德式动作惊悚片,是那种传统邦德电影,制作精良,燃爆到底。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除了邦德,几位主要新角色都缺乏力度。
备受关注的007——黑人女演员拉什纳·林奇,特色不突出,且有几分暴躁,令人想起《24小时》中的鲍小强。
奥斯卡影帝拉米·马雷克饰演的反派,虽然戴上了恐怖面具,但并没能形成自己独特气质和魅力。最大问题是他显得太年轻、太不吓人,
很难让人相信,邦德没有栽在上一集的大反派那里,却栽在他手里。
安娜·德·阿玛施扮演的美丽中情局特工倒是既迷人又超级能干,可惜并没有多少发挥。
不过,本片的优点也很明显。
首先,这是007系列第一次采用IMAX胶片摄影机拍摄, 结果意大利马泰拉的乡村风景被拍得美到了极致。
在打斗设计和动作场面上,影片值得观众一饱眼福。
在顶级跑车的追逐枪战中,不仅惊险刺激还有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看得让人赏心悦目。
精心设计的打斗戏如同一场视觉盛宴,虽然打了两个多小时略显疲惫,但整体节奏依然张弛有度。故事也說得高潮迭起。
当然最特别的是,影片不仅有紧凑的打斗、眼花缭乱的全球取景、甚至越发新颖的犯罪手段,还有着深沉感伤的内核。
影片最后的最后,在圆柱形的通道里,特意让邦德复刻了片头经典的拔枪动作,枪响,敌人应声而倒,仿佛一场巨大的怀旧。
这绝对是史上最长情的邦德。
影片中两位新的邦女郎,与其说是邦女郎,倒不如说是邦伙伴,因为她们跟邦德没有产生任何的亲密关系,联手打完坏人就走了,
从头到尾,邦德只跟一个女人有情感纠葛,就是从上一部开始谈恋爱的莱雅·赛杜饰演的玛德琳。
曾经的他,是无坚不摧的性感武器。仿佛没有女人能逃出他的硬汉温柔,如今的邦德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多情变成长情,坚硬掩盖脆弱,他亲手在自己的终章敲碎了邦德最后的外壳,露出了一个有人性弱点,有牵绊、有恐惧、有弱点的男人。
从这一刻起,他的敌人,也不再是能力逆天的大boss,而是衰老的躯体、犹豫的内心和清晰的软肋。
显而易见,这只是一个希望妻儿安全的“普通人”。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这个被反派要挟,疲态尽显的007,一定是电影主创们最想要的谢幕方式。
我为什么喜欢“慷慨赴死”这个结局?某种意义上,《无暇赴死》颠覆了所有过去的邦德电影,曾经所有人都以为邦德是永远都不会死的。
不管他遇到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片中受多么重的伤吗,都只是为他王者归来做铺垫而已。
因为邦德的魅力就在于,他永恒孤独,他一无所有。只是周而复始地拯救世界,周而复始地喝酒飙车,周而复始地到处遇到不同的美人,他没有软肋,因为他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而这一次,有了软肋的邦德,决定做一个普通人。
甚至,像普通人一样去死。
也因此,我在影院看到电影最后一场戏的时候,终于忍不住破防,因为这次真的是邦德的最后任务了。
而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在最后的最后,观众和反派一起,察觉到了这个硬汉身上的软肋,并目睹电影通过这种郑重而悲情的方式,送了007最后一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这位许多男人幻想成为、却无法成为的花花公子,曾经所向披靡、被所有女人爱着的独行侠来说,这场悲伤的谢幕是圆满的。
作为落幕之作,无论对于演员还是角色,这样的结局既让人心碎,又让人有些安慰。
而所谓的“邦德再见”,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再次见到;二是再也不见。
最后的结局里,一个行动略显迟缓的男人站在死亡边缘,从容地看着导弹飞过,脸上的皱纹布满了沟壑与沧桑,身上的伤疤是他的勋章,眼睛里满是温柔的悲伤,邦德无暇赴死,但死亡终会来临,迟暮的英雄终会谢幕,天下并无永恒的007。
从神坛上走下来的邦德,那些缺陷和软肋,最后成为他最真实动人的部分。
在《成为詹姆斯邦德》纪录片中,记录了这位演了15年007,最后一部片酬高达2500万美元的演员在拍摄《无暇赴死》最后杀青戏的片段后,在全体工作人员掌声中离开拍摄现场的场景。
这个已经不再年轻的男人带着一丝羞涩的笑意,走出最后的场景,消失在长长的街道转角。
有影评人说,“我从没想过我会在詹姆斯·邦德电影的结尾掉一滴眼泪,但《无暇赴死》实现了这个一点。”这也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从《无暇赴死》以后,再也见不到克雷格版邦德电影。未来这个系列会如何呢?会有女版007吗?
唯一肯定的是,时间不会给任何人特权,邦德老了,属于他的那个时代,老了。
而属于好莱坞传统动作电影的时代,也正在落下帷幕。未来属于新的动作英雄。
克雷格告诉媒体,“我现在对自己的007谢幕之作感到非常满意和高兴,但也有一丝伤感。”
那么,最后说一句:再见了,邦德,再见了。
再见,也许再也无法相见,但说出再见,又总像是给未来,留了个念想。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