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灵异恐怖 正文

沈阳北陵公园后山传说,沈阳北陵地宫的传说

作者:eric 时间:2023-09-10
导读:北陵又称昭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占地450万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市区北部,故

北陵又称昭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占地450万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市区北部,故得北陵公园此名,是沈阳市最大的公园,8点-16点,需要门票。

作为一座清皇陵,有许多的神秘之处,不免让人有许多猜测:

一、地宫

北陵开放至今,包括方城、月牙城、宝城都已开放。唯独地宫却从未开放,至今仍是封闭状态。据以前参与过发掘的人传下来的,地宫的入口在北陵公园后面。当时发掘时候发现了一个地道,很窄,仅容一个人匍匐着钻进去,里面有大量动物的骨骸,尽头是一个铁栅,方向是通到皇太极宝城的地下。后来这个入口被埋了。但是据说80年代时候有一些小孩子玩的时候在一个枯树下,又找到了。结果又被公园管理人员给封了。

不知道是不是考古技术问题,还是另有其它原因。地宫到底有没有?入口在哪?是否被盗?至今仍是北陵一个神秘之处。

二、蛇神庙

在陵寝东南侧有一座蛇神庙,庙虽不大,香火却很旺,时常看到有人来拜。蛇神庙还流传了多种版本的传说,而这些传说神秘叵测。

传说一:从前,昭陵内有一条红头巨蟒,长数十丈,粗一尺有余,经常有人看到它爬到陵前的浑河里去喝水。守陵官兵惧怕蟒蛇吃人,请求在陵内建蛇神庙,供奉蛇神,同时,也希望蛇神能够保佑陵寝平安。

传说二:清顺治皇帝前来奉天祭祖,当他走进入陵内惊奇的发现陵寝殿宇内,有一灵异的巨蟒盘桓在石柱之上。认为这是守陵的尊神,不敢懈怠。顺治皇帝为了答谢巨蟒的守陵之恩,于是在回京以后便下旨立庙奉祀。从此昭陵内便有了这蛇神庙。

传说三:清朝灭亡后,蛇神庙倒塌。有一次,张学良将军与赵一荻小姐至北陵别墅小住,赵小姐梦见了一条红色、浑身发光的蛇从她的鞋子中爬出,爬到了桌子上,并且很快变成一条巨蟒。蟒蛇对赵小姐说,我已得道成仙了,只是没有栖身之处,小姐如果能帮助我,我一定会帮助少帅报杀父之仇。赵四小姐将此事告诉了张学良,张学良不以为然,对赵四小姐说,此类荒诞不经的事,哪能相信呢?无奈赵四小姐的坚持,最后还是出资修复了这座小庙。

传说四:当时的奉天省长莫德惠一次前来北陵巡视,见正红门前的蛇神庙已成为一片废墟,于心不忍,于是出钱修复。

另外,蛇神庙究竟是何时而建,谁建的也不详。

三、神桥

北陵的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府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

为什么非要修“神桥”?据说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了“神桥”这种建筑形式,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实用价值,还有一种风水说法,是保佑后世人财兴旺之意。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四、神鸦永伴

满族人供奉乌鸦,把乌鸦视为神鸟,因为乌鸦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救过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到了晚年,很想找块风水宝地给自己百年之后受用,便请了许多风水先生四处观测,却没有一处中意的,心头纳闷。

一日黄昏,皇太极率领众贝勒到盛京北郊游猎,忽见一只野兔掠过,他忙摘下宝雕弓,搭上金翎箭,驱马追赶。那野兔却拐弯奔逃,窜进半人多高的草丛中无影无踪了。

皇太极茫然四顾,两眼发呆,暗想,我的宝马竟追不上野兔,怪事!忽然一片聒噪声远远传来,他定睛一瞧,只见荒林中有个大土丘上栖息一群乌鸦。他忙将弦上的金翎箭取下来插入箭囊,自言自语道:“先皇曾受此种物庇护,英雄一世,不过如此。后又当如何?”说罢掉转马头,率众贝勒回归盛京。

十多年后,那座曾被皇太极指点过的大土丘,便成了他的陵寝地,即今天的昭陵。

五、后山

北陵后山,树木茂盛,是最神秘的地带,在那个曾经资讯还不发达的90年代,后山就疯传各种传说。随着后来的不断开发和游客增多,传说逐渐没人再提了。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北陵后山的灵异事件,莫过于有一位“狐仙”住在那里,传说那个狐仙专门抓小孩。想来就是沈阳人一传十,十传百用来吓唬小孩子的传言罢了。还有一个关于北陵后山的传说,传言这山后面常年盘踞着无数的蛇,也有人说,是皇太极显灵,蛇即是小龙啊!

后山实际就是一大片参天古树所形成的森林,以观音树、龟树、姊妹树、凤凰树、神树、夫妻树等命名,最高300余年,生态环境极佳,后修的后山柏油路上,每天都有不少市民锻炼。尽管没有所谓妖魔鬼怪,但仍有显得十分神秘。比如,很多树上系着红绳;神树下常有虔诚约人来膜拜。

茶余饭后,一笑罢了!不必当真!

传说中的沈阳北陵地宫有什么秘密?1、隆山积雪2、宝鼎凝晖3、山门灯火4、柞林烟雨5、碑楼月光6、浑河潮流7、草甸莺鷤8、城楼燕雀9、华表升仙10、龙头瀑布道歉的望天犼通往地宫的“暗道”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盗墓笔记。古人的墓葬永远带着神秘的气息,让后人不断去揣测。沈阳也不例外,关于北陵地宫的传言是最多的,皇太极就安葬于此。

作为沈阳人,我经常去北陵。本地人都知道,北陵公园如今是对外开放的公园,门票只要6元就可以进入。但是,想要进入北陵内部核心区域的清昭陵需要再花50元。说句实话,北陵内部的清昭陵我长这么大,去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北陵所有的秘密大部分都在这里面。

在北陵隆恩殿后,就是宝城了,皇太极的梓宫就在宝城的地宫中。关于沈阳昭陵中暗藏地道、可以直通地宫的传说流传很广,媒体上也曾有过报道。

转过隆恩殿,可以看到和东陵相似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所谓“相似”也只是从大体上来讲,在细节处,昭陵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有自己的特色。

就拿二柱门来说吧,两根石柱上虽然也各立着一只“望天犼”,但与东陵不同的是,这两只犼都用铁链锁住了。传说,当年石匠在雕刻这两只望天犼的时候,不慎将食指砸破,鲜血溅在石兽上,沾上人血的石兽又受日精月华,最终成了精,经常跑到外面去溜达,还有人曾经在浑河边上看见过他们喝水。皇帝知道了非常生气,下令将两个淘气的石兽用铁链锁起来。关内清陵二柱门上的望天犼总是面面相对,而昭陵中的望天犼却面向地宫的方向,据说,这是皇帝有意这样安排,让他们向太宗皇帝道歉呢。

石祭台是大祭时皇帝或恭代祭祀的王公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有人说,地宫入口处在石祭台下。传说,康熙六十年雍亲王恭代谒陵时,还曾“启视此门”,进入到地宫之中。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按照当时的礼制,石祭台一经设立,永世不许挪动,雍亲王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开启地宫。

二柱门和石祭台背后,就是昭陵宝城了。宝城城门上有一座明楼,明楼中树立的石碑叫“圣号碑”,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写皇太极的庙号和谥号。皇太极庙号为“太宗”,谥号有25个字,一般简称为“文”,所以大家在清代史籍中看到“太宗文皇帝”,指的就是皇太极。

1937年,昭陵明楼遭雷击起火,圣号碑也被烧得裂开一条大裂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得到消息后,痛不欲生。本来溥仪在几年前祭陵时就受过刺激,此时听说昭陵圣号碑被毁,更是觉得这是祖先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下令一定要修复。直到1939年,明楼才重修好,可圣号碑却不能更换,只得用一个铁箍将碑体箍住,“以免倾圮”。

传说,每逢阴雨天昭陵圣号碑的背后,会浮现出一幅麻姑献寿图。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时任“三陵承办”的冯德麟有一次到昭陵巡视,听说了这个传说,于是他站在圣号碑后看了半天,却什么都没看到。冯德麟是土匪出身,仗着是张作霖拜把子哥哥,一向专横跋扈,这回怎么也看不出麻姑献寿图,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干脆找来一个画师,在圣号碑背后真的画上了一幅麻姑献寿图。后来圣号碑被焚烧,这幅荒唐的“大作”就再也看不到了。

其实“神碑幻影”的传说,在福陵和昭陵都有。特别是昭陵之中,不但圣号碑能出现幻影,大碑楼中的神功圣德碑也出现过。“两陵背后生神像,可入陪都志略篇”说的就是两陵这一共有的奇观。

穿过明楼下的门洞,就进入到昭陵的月牙城中。昭陵月牙城与福陵的一样,只不过月牙城正北面的影壁有所不同。昭陵的影壁上镶有花瓶和九朵牡丹花的图案。传说,在这几朵花中,隐藏着一个按钮,触动按钮之后,地宫的大门就会打开。如今到昭陵游览的游客都会听到这个传说,照壁上的九朵花也不知被多少双手摸过了,但地宫的大门始终没有被打开过。

很早以前,就传说称昭陵有一条暗道,可以直通地宫。有人说,这条暗道的入口,在明楼下门洞以北大约两米左右的地方。如今这个地方覆盖着石板,下面是否真的有一条暗道谁也不能确定。不过,昭陵暗道的传闻可不只这一个版本。在这里我归纳了三个版本。

版本一:一只狐狸的故事

1963年深秋,北陵公园管理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陵寝西侧风水墙外的树林里巡逻。突然发现不远处卧着一只狐狸。狐狸发现有人靠近,一下子钻到旁边的一个树洞里。这名工作人员找来同事,往树洞里灌水,想把狐狸逼出来,可是却发现这个树洞根本灌不满。于是,他们刨断树根,沿着洞口往下挖。他们挖了大约有1米多深,发现下面有一块大青石板,揭开石板一看,底下是一个砖砌的暗道。

这一发现非同小可,两人赶紧上报。有关部门也觉得事关重大,不敢轻易做主,暂时将这个洞口掩盖起来。两年后,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支三人探险小队,探查这条暗道。进入洞口他们发现,这条地道高约1米,宽约0.5米,有动物的骨骸四处散落。爬了一百多米后,他们面前出现一个更窄的岔道,前面又被三根直立的石柱挡住了去路。石柱很粗壮,每根石柱高0.75米,宽0.15米,间隙只有0.1米。石柱树立得十分牢固,他们再也无法前行,因此决定暂时撤回地面再想办法,可是进去容易回头难,他们发现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很难转身,三人不久就完全动不了了,卡在洞中。地面人员只得估算他们行进的距离,在路线上又挖了一个大坑,总算把他们三人挖了出来。

通过这次地下探访,文物考古部门认定,这条“暗道”是北陵陵寝排水工程,并非是传说中直通地宫的暗道。虽然有人质疑,既然是排水道,为何洞中不见流水的痕迹?尽管争议很多,有关部门还是慎重起见,把这个洞口封闭了起来。此后,在昭陵周围还数次发现过暗道的踪迹,但是都被确认是排水道。

版本二:张承健老人在1949年发现暗道?

1949年秋季的一天,年轻的张承建和两名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的专家、一位84岁的高龄老人一起开始了北陵暗道发现之旅。那位84岁的老人留着大胡子,虽然已经耄耋之年,他的身体依旧十分硬朗。他自述自己是瓦匠,在1909年曾经参加过北陵的维修,进入过暗道,并且看到暗道里亮着万年灯、悬挂着幔帐、竖立着牌位。

当即,张承建三人在老人的带领下乘坐英国产的毛比勒敞篷轿车,到了北陵,因为北陵神桥前面有很多方石拦路,汽车不能继续前进,于是四人下了车朝着北陵里面走去。到了隆恩门、绕过隆恩殿、穿过大明楼下门洞,那位84岁的老人停了下来,指着门洞北面大约两米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暗道的“门户”,当时,那地方正中嵌着一块铺地石板。两位专家愣了一下,思考了很久,说,这事情太重大了,我们还得层层向领导汇报。于是四个人又乘车离开了北陵。至此,他们再也没有去真的撬开石板,进入暗道探究——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那老人口中的暗道“门户”真的可以抵达地宫么?还是老人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时至今日,那位当年的瓦匠早已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从他口中知道真假了。只能依据经验来判断。

有的专家认为,如果真有这么一条暗道,那么这暗道很可能是北陵墓道的入口,因为河北清东陵乾隆帝陵就是这样的制式。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不可能是北陵进入地宫的墓道,因为清代墓葬的墓门,一般就在正前方,那么北陵也应该是这样。另外,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北陵自从建陵以来,陵寝从来没有打开过,从北陵墓门的完好程度看,它应该从未遭到过破坏。

版本三:1997年,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1997年4月间,沈阳市修建“大二环道桥工程”过程中,在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陵寝东红门外100余米,大二环路段,施工人员正在挖掘土方、挥汗如雨。突然,一个青墙砌筑的暗道端口呈现在他们眼前。其中有人想起了这些年稍微冷却的昭陵暗道传言,于是赶紧汇报给了文物管理部门。

很快,考古人员来到了现场,发现这道暗道走向为西高东低,该暗道从东红门向东延伸约300米后又向南折下坡,暗道建筑结构与1963年在陵寝西侧发现的暗道基本一致。因为正在施工中,这暗道很快被回填掩埋。

不过,这结论颇让人有些失望,考古人员推测,这暗道其实是北陵排水工程,1963年发现的暗道也是,专家表示,北陵地下有一整套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是三百多年前修建北陵时,建筑设计者们对陵寝排水问题所做的周密安排,现今发现的这两处“暗道”应该说只是它整个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北陵陵寝建成已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排水一直通畅,很少有积水现象,这对陵墓建筑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当年昭陵建筑师们精心设计的结果。

昭陵直到现在一直未被考古发掘,暗道之谜也始终没有解开,这也让昭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至于皇太极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如今也是众说纷纭。传说昭陵是“疑冢”“空冢”,但是都没有什么根据,只是传说而已。

地宫上的封土被称为“宝顶”,乾隆时仿照永陵,在宝顶上栽种了一棵大榆树。相传,修宝顶要用“童子夯”,就是在夯土时,选十岁左右男童在土上踩踏,边踩边砌。夯土中据说加入了稠黏的糯米汤,冷却后十分坚硬。另外,宝顶表面还要抹上白灰,使它光洁坚固,不受雨水渗透和冲刷。

走过岁月,今天的昭陵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们今天漫步在昭陵之中,不仅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古代建筑、美轮美奂的传统工艺,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

传说中的沈阳北陵地宫有什么秘密?1、隆山积雪2、宝鼎凝晖3、山门灯火4、柞林烟雨5、碑楼月光6、浑河潮流7、草甸莺鷤8、城楼燕雀9、华表升仙10、龙头瀑布道歉的望天犼通往地宫的“暗道”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盗墓笔记。古人的墓葬永远带着神秘的气息,让后人不断去揣测。沈阳也不例外,关于北陵地宫的传言是最多的,皇太极就安葬于此。

作为沈阳人,我经常去北陵。本地人都知道,北陵公园如今是对外开放的公园,门票只要6元就可以进入。但是,想要进入北陵内部核心区域的清昭陵需要再花50元。说句实话,北陵内部的清昭陵我长这么大,去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北陵所有的秘密大部分都在这里面。

在北陵隆恩殿后,就是宝城了,皇太极的梓宫就在宝城的地宫中。关于沈阳昭陵中暗藏地道、可以直通地宫的传说流传很广,媒体上也曾有过报道。

转过隆恩殿,可以看到和东陵相似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所谓“相似”也只是从大体上来讲,在细节处,昭陵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有自己的特色。

就拿二柱门来说吧,两根石柱上虽然也各立着一只“望天犼”,但与东陵不同的是,这两只犼都用铁链锁住了。传说,当年石匠在雕刻这两只望天犼的时候,不慎将食指砸破,鲜血溅在石兽上,沾上人血的石兽又受日精月华,最终成了精,经常跑到外面去溜达,还有人曾经在浑河边上看见过他们喝水。皇帝知道了非常生气,下令将两个淘气的石兽用铁链锁起来。关内清陵二柱门上的望天犼总是面面相对,而昭陵中的望天犼却面向地宫的方向,据说,这是皇帝有意这样安排,让他们向太宗皇帝道歉呢。

石祭台是大祭时皇帝或恭代祭祀的王公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有人说,地宫入口处在石祭台下。传说,康熙六十年雍亲王恭代谒陵时,还曾“启视此门”,进入到地宫之中。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按照当时的礼制,石祭台一经设立,永世不许挪动,雍亲王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开启地宫。

二柱门和石祭台背后,就是昭陵宝城了。宝城城门上有一座明楼,明楼中树立的石碑叫“圣号碑”,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写皇太极的庙号和谥号。皇太极庙号为“太宗”,谥号有25个字,一般简称为“文”,所以大家在清代史籍中看到“太宗文皇帝”,指的就是皇太极。

1937年,昭陵明楼遭雷击起火,圣号碑也被烧得裂开一条大裂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得到消息后,痛不欲生。本来溥仪在几年前祭陵时就受过刺激,此时听说昭陵圣号碑被毁,更是觉得这是祖先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下令一定要修复。直到1939年,明楼才重修好,可圣号碑却不能更换,只得用一个铁箍将碑体箍住,“以免倾圮”。

传说,每逢阴雨天昭陵圣号碑的背后,会浮现出一幅麻姑献寿图。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时任“三陵承办”的冯德麟有一次到昭陵巡视,听说了这个传说,于是他站在圣号碑后看了半天,却什么都没看到。冯德麟是土匪出身,仗着是张作霖拜把子哥哥,一向专横跋扈,这回怎么也看不出麻姑献寿图,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干脆找来一个画师,在圣号碑背后真的画上了一幅麻姑献寿图。后来圣号碑被焚烧,这幅荒唐的“大作”就再也看不到了。

其实“神碑幻影”的传说,在福陵和昭陵都有。特别是昭陵之中,不但圣号碑能出现幻影,大碑楼中的神功圣德碑也出现过。“两陵背后生神像,可入陪都志略篇”说的就是两陵这一共有的奇观。

穿过明楼下的门洞,就进入到昭陵的月牙城中。昭陵月牙城与福陵的一样,只不过月牙城正北面的影壁有所不同。昭陵的影壁上镶有花瓶和九朵牡丹花的图案。传说,在这几朵花中,隐藏着一个按钮,触动按钮之后,地宫的大门就会打开。如今到昭陵游览的游客都会听到这个传说,照壁上的九朵花也不知被多少双手摸过了,但地宫的大门始终没有被打开过。

很早以前,就传说称昭陵有一条暗道,可以直通地宫。有人说,这条暗道的入口,在明楼下门洞以北大约两米左右的地方。如今这个地方覆盖着石板,下面是否真的有一条暗道谁也不能确定。不过,昭陵暗道的传闻可不只这一个版本。在这里我归纳了三个版本。

版本一:一只狐狸的故事

1963年深秋,北陵公园管理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陵寝西侧风水墙外的树林里巡逻。突然发现不远处卧着一只狐狸。狐狸发现有人靠近,一下子钻到旁边的一个树洞里。这名工作人员找来同事,往树洞里灌水,想把狐狸逼出来,可是却发现这个树洞根本灌不满。于是,他们刨断树根,沿着洞口往下挖。他们挖了大约有1米多深,发现下面有一块大青石板,揭开石板一看,底下是一个砖砌的暗道。

这一发现非同小可,两人赶紧上报。有关部门也觉得事关重大,不敢轻易做主,暂时将这个洞口掩盖起来。两年后,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支三人探险小队,探查这条暗道。进入洞口他们发现,这条地道高约1米,宽约0.5米,有动物的骨骸四处散落。爬了一百多米后,他们面前出现一个更窄的岔道,前面又被三根直立的石柱挡住了去路。石柱很粗壮,每根石柱高0.75米,宽0.15米,间隙只有0.1米。石柱树立得十分牢固,他们再也无法前行,因此决定暂时撤回地面再想办法,可是进去容易回头难,他们发现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很难转身,三人不久就完全动不了了,卡在洞中。地面人员只得估算他们行进的距离,在路线上又挖了一个大坑,总算把他们三人挖了出来。

通过这次地下探访,文物考古部门认定,这条“暗道”是北陵陵寝排水工程,并非是传说中直通地宫的暗道。虽然有人质疑,既然是排水道,为何洞中不见流水的痕迹?尽管争议很多,有关部门还是慎重起见,把这个洞口封闭了起来。此后,在昭陵周围还数次发现过暗道的踪迹,但是都被确认是排水道。

版本二:张承健老人在1949年发现暗道?

1949年秋季的一天,年轻的张承建和两名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的专家、一位84岁的高龄老人一起开始了北陵暗道发现之旅。那位84岁的老人留着大胡子,虽然已经耄耋之年,他的身体依旧十分硬朗。他自述自己是瓦匠,在1909年曾经参加过北陵的维修,进入过暗道,并且看到暗道里亮着万年灯、悬挂着幔帐、竖立着牌位。

当即,张承建三人在老人的带领下乘坐英国产的毛比勒敞篷轿车,到了北陵,因为北陵神桥前面有很多方石拦路,汽车不能继续前进,于是四人下了车朝着北陵里面走去。到了隆恩门、绕过隆恩殿、穿过大明楼下门洞,那位84岁的老人停了下来,指着门洞北面大约两米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暗道的“门户”,当时,那地方正中嵌着一块铺地石板。两位专家愣了一下,思考了很久,说,这事情太重大了,我们还得层层向领导汇报。于是四个人又乘车离开了北陵。至此,他们再也没有去真的撬开石板,进入暗道探究——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那老人口中的暗道“门户”真的可以抵达地宫么?还是老人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时至今日,那位当年的瓦匠早已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从他口中知道真假了。只能依据经验来判断。

有的专家认为,如果真有这么一条暗道,那么这暗道很可能是北陵墓道的入口,因为河北清东陵乾隆帝陵就是这样的制式。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不可能是北陵进入地宫的墓道,因为清代墓葬的墓门,一般就在正前方,那么北陵也应该是这样。另外,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北陵自从建陵以来,陵寝从来没有打开过,从北陵墓门的完好程度看,它应该从未遭到过破坏。

版本三:1997年,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1997年4月间,沈阳市修建“大二环道桥工程”过程中,在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陵寝东红门外100余米,大二环路段,施工人员正在挖掘土方、挥汗如雨。突然,一个青墙砌筑的暗道端口呈现在他们眼前。其中有人想起了这些年稍微冷却的昭陵暗道传言,于是赶紧汇报给了文物管理部门。

很快,考古人员来到了现场,发现这道暗道走向为西高东低,该暗道从东红门向东延伸约300米后又向南折下坡,暗道建筑结构与1963年在陵寝西侧发现的暗道基本一致。因为正在施工中,这暗道很快被回填掩埋。

不过,这结论颇让人有些失望,考古人员推测,这暗道其实是北陵排水工程,1963年发现的暗道也是,专家表示,北陵地下有一整套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是三百多年前修建北陵时,建筑设计者们对陵寝排水问题所做的周密安排,现今发现的这两处“暗道”应该说只是它整个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北陵陵寝建成已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排水一直通畅,很少有积水现象,这对陵墓建筑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当年昭陵建筑师们精心设计的结果。

昭陵直到现在一直未被考古发掘,暗道之谜也始终没有解开,这也让昭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至于皇太极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如今也是众说纷纭。传说昭陵是“疑冢”“空冢”,但是都没有什么根据,只是传说而已。

地宫上的封土被称为“宝顶”,乾隆时仿照永陵,在宝顶上栽种了一棵大榆树。相传,修宝顶要用“童子夯”,就是在夯土时,选十岁左右男童在土上踩踏,边踩边砌。夯土中据说加入了稠黏的糯米汤,冷却后十分坚硬。另外,宝顶表面还要抹上白灰,使它光洁坚固,不受雨水渗透和冲刷。

走过岁月,今天的昭陵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们今天漫步在昭陵之中,不仅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古代建筑、美轮美奂的传统工艺,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

传说中的沈阳北陵地宫有什么秘密?1、隆山积雪2、宝鼎凝晖3、山门灯火4、柞林烟雨5、碑楼月光6、浑河潮流7、草甸莺鷤8、城楼燕雀9、华表升仙10、龙头瀑布道歉的望天犼通往地宫的“暗道”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盗墓笔记。古人的墓葬永远带着神秘的气息,让后人不断去揣测。沈阳也不例外,关于北陵地宫的传言是最多的,皇太极就安葬于此。

作为沈阳人,我经常去北陵。本地人都知道,北陵公园如今是对外开放的公园,门票只要6元就可以进入。但是,想要进入北陵内部核心区域的清昭陵需要再花50元。说句实话,北陵内部的清昭陵我长这么大,去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北陵所有的秘密大部分都在这里面。

在北陵隆恩殿后,就是宝城了,皇太极的梓宫就在宝城的地宫中。关于沈阳昭陵中暗藏地道、可以直通地宫的传说流传很广,媒体上也曾有过报道。

转过隆恩殿,可以看到和东陵相似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所谓“相似”也只是从大体上来讲,在细节处,昭陵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有自己的特色。

就拿二柱门来说吧,两根石柱上虽然也各立着一只“望天犼”,但与东陵不同的是,这两只犼都用铁链锁住了。传说,当年石匠在雕刻这两只望天犼的时候,不慎将食指砸破,鲜血溅在石兽上,沾上人血的石兽又受日精月华,最终成了精,经常跑到外面去溜达,还有人曾经在浑河边上看见过他们喝水。皇帝知道了非常生气,下令将两个淘气的石兽用铁链锁起来。关内清陵二柱门上的望天犼总是面面相对,而昭陵中的望天犼却面向地宫的方向,据说,这是皇帝有意这样安排,让他们向太宗皇帝道歉呢。

石祭台是大祭时皇帝或恭代祭祀的王公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有人说,地宫入口处在石祭台下。传说,康熙六十年雍亲王恭代谒陵时,还曾“启视此门”,进入到地宫之中。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按照当时的礼制,石祭台一经设立,永世不许挪动,雍亲王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开启地宫。

二柱门和石祭台背后,就是昭陵宝城了。宝城城门上有一座明楼,明楼中树立的石碑叫“圣号碑”,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写皇太极的庙号和谥号。皇太极庙号为“太宗”,谥号有25个字,一般简称为“文”,所以大家在清代史籍中看到“太宗文皇帝”,指的就是皇太极。

1937年,昭陵明楼遭雷击起火,圣号碑也被烧得裂开一条大裂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得到消息后,痛不欲生。本来溥仪在几年前祭陵时就受过刺激,此时听说昭陵圣号碑被毁,更是觉得这是祖先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下令一定要修复。直到1939年,明楼才重修好,可圣号碑却不能更换,只得用一个铁箍将碑体箍住,“以免倾圮”。

传说,每逢阴雨天昭陵圣号碑的背后,会浮现出一幅麻姑献寿图。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时任“三陵承办”的冯德麟有一次到昭陵巡视,听说了这个传说,于是他站在圣号碑后看了半天,却什么都没看到。冯德麟是土匪出身,仗着是张作霖拜把子哥哥,一向专横跋扈,这回怎么也看不出麻姑献寿图,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干脆找来一个画师,在圣号碑背后真的画上了一幅麻姑献寿图。后来圣号碑被焚烧,这幅荒唐的“大作”就再也看不到了。

其实“神碑幻影”的传说,在福陵和昭陵都有。特别是昭陵之中,不但圣号碑能出现幻影,大碑楼中的神功圣德碑也出现过。“两陵背后生神像,可入陪都志略篇”说的就是两陵这一共有的奇观。

穿过明楼下的门洞,就进入到昭陵的月牙城中。昭陵月牙城与福陵的一样,只不过月牙城正北面的影壁有所不同。昭陵的影壁上镶有花瓶和九朵牡丹花的图案。传说,在这几朵花中,隐藏着一个按钮,触动按钮之后,地宫的大门就会打开。如今到昭陵游览的游客都会听到这个传说,照壁上的九朵花也不知被多少双手摸过了,但地宫的大门始终没有被打开过。

很早以前,就传说称昭陵有一条暗道,可以直通地宫。有人说,这条暗道的入口,在明楼下门洞以北大约两米左右的地方。如今这个地方覆盖着石板,下面是否真的有一条暗道谁也不能确定。不过,昭陵暗道的传闻可不只这一个版本。在这里我归纳了三个版本。

版本一:一只狐狸的故事

1963年深秋,北陵公园管理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陵寝西侧风水墙外的树林里巡逻。突然发现不远处卧着一只狐狸。狐狸发现有人靠近,一下子钻到旁边的一个树洞里。这名工作人员找来同事,往树洞里灌水,想把狐狸逼出来,可是却发现这个树洞根本灌不满。于是,他们刨断树根,沿着洞口往下挖。他们挖了大约有1米多深,发现下面有一块大青石板,揭开石板一看,底下是一个砖砌的暗道。

这一发现非同小可,两人赶紧上报。有关部门也觉得事关重大,不敢轻易做主,暂时将这个洞口掩盖起来。两年后,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支三人探险小队,探查这条暗道。进入洞口他们发现,这条地道高约1米,宽约0.5米,有动物的骨骸四处散落。爬了一百多米后,他们面前出现一个更窄的岔道,前面又被三根直立的石柱挡住了去路。石柱很粗壮,每根石柱高0.75米,宽0.15米,间隙只有0.1米。石柱树立得十分牢固,他们再也无法前行,因此决定暂时撤回地面再想办法,可是进去容易回头难,他们发现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很难转身,三人不久就完全动不了了,卡在洞中。地面人员只得估算他们行进的距离,在路线上又挖了一个大坑,总算把他们三人挖了出来。

通过这次地下探访,文物考古部门认定,这条“暗道”是北陵陵寝排水工程,并非是传说中直通地宫的暗道。虽然有人质疑,既然是排水道,为何洞中不见流水的痕迹?尽管争议很多,有关部门还是慎重起见,把这个洞口封闭了起来。此后,在昭陵周围还数次发现过暗道的踪迹,但是都被确认是排水道。

版本二:张承健老人在1949年发现暗道?

1949年秋季的一天,年轻的张承建和两名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的专家、一位84岁的高龄老人一起开始了北陵暗道发现之旅。那位84岁的老人留着大胡子,虽然已经耄耋之年,他的身体依旧十分硬朗。他自述自己是瓦匠,在1909年曾经参加过北陵的维修,进入过暗道,并且看到暗道里亮着万年灯、悬挂着幔帐、竖立着牌位。

当即,张承建三人在老人的带领下乘坐英国产的毛比勒敞篷轿车,到了北陵,因为北陵神桥前面有很多方石拦路,汽车不能继续前进,于是四人下了车朝着北陵里面走去。到了隆恩门、绕过隆恩殿、穿过大明楼下门洞,那位84岁的老人停了下来,指着门洞北面大约两米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暗道的“门户”,当时,那地方正中嵌着一块铺地石板。两位专家愣了一下,思考了很久,说,这事情太重大了,我们还得层层向领导汇报。于是四个人又乘车离开了北陵。至此,他们再也没有去真的撬开石板,进入暗道探究——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那老人口中的暗道“门户”真的可以抵达地宫么?还是老人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时至今日,那位当年的瓦匠早已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从他口中知道真假了。只能依据经验来判断。

有的专家认为,如果真有这么一条暗道,那么这暗道很可能是北陵墓道的入口,因为河北清东陵乾隆帝陵就是这样的制式。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不可能是北陵进入地宫的墓道,因为清代墓葬的墓门,一般就在正前方,那么北陵也应该是这样。另外,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北陵自从建陵以来,陵寝从来没有打开过,从北陵墓门的完好程度看,它应该从未遭到过破坏。

版本三:1997年,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1997年4月间,沈阳市修建“大二环道桥工程”过程中,在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陵寝东红门外100余米,大二环路段,施工人员正在挖掘土方、挥汗如雨。突然,一个青墙砌筑的暗道端口呈现在他们眼前。其中有人想起了这些年稍微冷却的昭陵暗道传言,于是赶紧汇报给了文物管理部门。

很快,考古人员来到了现场,发现这道暗道走向为西高东低,该暗道从东红门向东延伸约300米后又向南折下坡,暗道建筑结构与1963年在陵寝西侧发现的暗道基本一致。因为正在施工中,这暗道很快被回填掩埋。

不过,这结论颇让人有些失望,考古人员推测,这暗道其实是北陵排水工程,1963年发现的暗道也是,专家表示,北陵地下有一整套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是三百多年前修建北陵时,建筑设计者们对陵寝排水问题所做的周密安排,现今发现的这两处“暗道”应该说只是它整个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北陵陵寝建成已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排水一直通畅,很少有积水现象,这对陵墓建筑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当年昭陵建筑师们精心设计的结果。

昭陵直到现在一直未被考古发掘,暗道之谜也始终没有解开,这也让昭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至于皇太极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如今也是众说纷纭。传说昭陵是“疑冢”“空冢”,但是都没有什么根据,只是传说而已。

地宫上的封土被称为“宝顶”,乾隆时仿照永陵,在宝顶上栽种了一棵大榆树。相传,修宝顶要用“童子夯”,就是在夯土时,选十岁左右男童在土上踩踏,边踩边砌。夯土中据说加入了稠黏的糯米汤,冷却后十分坚硬。另外,宝顶表面还要抹上白灰,使它光洁坚固,不受雨水渗透和冲刷。

走过岁月,今天的昭陵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们今天漫步在昭陵之中,不仅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古代建筑、美轮美奂的传统工艺,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

传说中的沈阳北陵地宫有什么秘密?1、隆山积雪2、宝鼎凝晖3、山门灯火4、柞林烟雨5、碑楼月光6、浑河潮流7、草甸莺鷤8、城楼燕雀9、华表升仙10、龙头瀑布道歉的望天犼通往地宫的“暗道”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盗墓笔记。古人的墓葬永远带着神秘的气息,让后人不断去揣测。沈阳也不例外,关于北陵地宫的传言是最多的,皇太极就安葬于此。

作为沈阳人,我经常去北陵。本地人都知道,北陵公园如今是对外开放的公园,门票只要6元就可以进入。但是,想要进入北陵内部核心区域的清昭陵需要再花50元。说句实话,北陵内部的清昭陵我长这么大,去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北陵所有的秘密大部分都在这里面。

在北陵隆恩殿后,就是宝城了,皇太极的梓宫就在宝城的地宫中。关于沈阳昭陵中暗藏地道、可以直通地宫的传说流传很广,媒体上也曾有过报道。

转过隆恩殿,可以看到和东陵相似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所谓“相似”也只是从大体上来讲,在细节处,昭陵的二柱收养孩子落户 undefined门和石祭台有自己的特色。

就拿二柱门来说吧,两根石柱上虽然也各立着一只“望天犼”,但与东陵不同的是,这两只犼都用铁链锁住了。传说,当年石匠在雕刻这两只望天犼的时候,不慎将食指砸破,鲜血溅在石兽上,沾上人血的石兽又受日精月华,最终成了精,经常跑到外面去溜达,还有人曾经在浑河边上看见过他们喝水。皇帝知道了非常生气,下令将两个淘气的石兽用铁链锁起来。关内清陵二柱门上的望天犼总是面面相对,而昭陵中的望天犼却面向地宫的方向,据说,这是皇帝有意这样安排,让他们向太宗皇帝道歉呢。

石祭台是大祭时皇帝或恭代祭祀的王公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有人说,地宫入口处在石祭台下。传说,康熙六十年雍亲王恭代谒陵时,还曾“启视此门”,进入到地宫之中。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按照当时的礼制,石祭台一经设立,永世不许挪动,雍亲王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开启地宫。

二柱门和石祭台背后,就是昭陵宝城了。宝城城门上有一座明楼,明楼中树立的石碑叫“圣号碑”,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写皇太极的庙号和谥号。皇太极庙号为“太宗”,谥号有25个字,一般简称为“文”,所以大家在清代史籍中看到“太宗文皇帝”,指的就是皇太极。

1937年,昭陵明楼遭雷击起火,圣号碑也被烧得裂开一条大裂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得到消息后,痛不欲生。本来溥仪在几年前祭陵时就受过刺激,此时听说昭陵圣号碑被毁,更是觉得这是祖先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下令一定要修复。直到1939年,明楼才重修好,可圣号碑却不能更换,只得用一个铁箍将碑体箍住,“以免倾圮”。

传说,每逢阴雨天昭陵圣号碑的背后,会浮现出一幅麻姑献寿图。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时任“三陵承办”的冯德麟有一次到昭陵巡视,听说了这个传说,于是他站在圣号碑后看了半天,却什么都没看到。冯德麟是土匪出身,仗着是张作霖拜把子哥哥,一向专横跋扈,这回怎么也看不出麻姑献寿图,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干脆找来一个画师,在圣号碑背后真的画上了一幅麻姑献寿图。后来圣号碑被焚烧,这幅荒唐的“大作”就再也看不到了。

其实“神碑幻影”的传说,在福陵和昭陵都有。特别是昭陵之中,不但圣号碑能出现幻影,大碑楼中的神功圣德碑也出现过。“两陵背后生神像,可入陪都志略篇”说的就是两陵这一共有的奇观。

穿过明楼下的门洞,就进入到昭陵的月牙城中。昭陵月牙城与福陵的一样,只不过月牙城正北面的影壁有所不同。昭陵的影壁上镶有花瓶和九朵牡丹花的图案。传说,在这几朵花中,隐藏着一个按钮,触动按钮之后,地宫的大门就会打开。如今到昭陵游览的游客都会听到这个传说,照壁上的九朵花也不知被多少双手摸过了,但地宫的大门始终没有被打开过。

很早以前,就传说称昭陵有一条暗道,可以直通地宫。有人说,这条暗道的入口,在明楼下门洞以北大约两米左右的地方。如今这个地方覆盖着石板,下面是否真的有一条暗道谁也不能确定。不过,昭陵暗道的传闻可不只这一个版本。在这里我归纳了三个版本。

版本一:一只狐狸的故事

1963年深秋,北陵公园管理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陵寝西侧风水墙外的树林里巡逻。突然发现不远处卧着一只狐狸。狐狸发现有人靠近,一下子钻到旁边的一个树洞里。这名工作人员找来同事,往树洞里灌水,想把狐狸逼出来,可是却发现这个树洞根本灌不满。于是,他们刨断树根,沿着洞口往下挖。他们挖了大约有1米多深,发现下面有一块大青石板,揭开石板一看,底下是一个砖砌的暗道。

这一发现非同小可,两人赶紧上报。有关部门也觉得事关重大,不敢轻易做主,暂时将这个洞口掩盖起来。两年后,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支三人探险小队,探查这条暗道。进入洞口他们发现,这条地道高约1米,宽约0.5米,有动物的骨骸四处散落。爬了一百多米后,他们面前出现一个更窄的岔道,前面又被三根直立的石柱挡住了去路。石柱很粗壮,每根石柱高0.75米,宽0.15米,间隙只有0.1米。石柱树立得十分牢固,他们再也无法前行,因此决定暂时撤回地面再想办法,可是进去容易回头难,他们发现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很难转身,三人不久就完全动不了了,卡在洞中。地面人员只得估算他们行进的距离,在路线上又挖了一个大坑,总算把他们三人挖了出来。

通过这次地下探访,文物考古部门认定,这条“暗道”是北陵陵寝排水工程,并非是传说中直通地宫的暗道。虽然有人质疑,既然是排水道,为何洞中不见流水的痕迹?尽管争议很多,有关部门还是慎重起见,把这个洞口封闭了起来。此后,在昭陵周围还数次发现过暗道的踪迹,但是都被确认是排水道。

版本二:张承健老人在1949年发现暗道?

1949年秋季的一天,年轻的张承建和两名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的专家、一位84岁的高龄老人一起开始了北陵暗道发现之旅。那位84岁的老人留着大胡子,虽然已经耄耋之年,他的身体依旧十分硬朗。他自述自己是瓦匠,在1909年曾经参加过北陵的维修,进入过暗道,并且看到暗道里亮着万年灯、悬挂着幔帐、竖立着牌位。

当即,张承建三人在老人的带领下乘坐英国产的毛比勒敞篷轿车,到了北陵,因为北陵神桥前面有很多方石拦路,汽车不能继续前进,于是四人下了车朝着北陵里面走去。到了隆恩门、绕过隆恩殿、穿过大明楼下门洞,那位84岁的老人停了下来,指着门洞北面大约两米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暗道的“门户”,当时,那地方正中嵌着一块铺地石板。两位专家愣了一下,思考了很久,说,这事情太重大了,我们还得层层向领导汇报。于是四个人又乘车离开了北陵。至此,他们再也没有去真的撬开石板,进入暗道探究——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那老人口中的暗道“门户”真的可以抵达地宫么?还是老人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时至今日,那位当年的瓦匠早已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从他口中知道真假了。只能依据经验来判断。

有的专家认为,如果真有这么一条暗道,那么这暗道很可能是北陵墓道的入口,因为河北清东陵乾隆帝陵就是这样的制式。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不可能是北陵进入地宫的墓道,因为清代墓葬的墓门,一般就在正前方,那么北陵也应该是这样。另外,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北陵自从建陵以来,陵寝从来没有打开过,从北陵墓门的完好程度看,它应该从未遭到过破坏。

版本三:1997年,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1997年4月间,沈阳市修建“大二环道桥工程”过程中,在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陵寝东红门外100余米,大二环路段,施工人员正在挖掘土方、挥汗如雨。突然,一个青墙砌筑的暗道端口呈现在他们眼前。其中有人想起了这些年稍微冷却的昭陵暗道传言,于是赶紧汇报给了文物管理部门。

很快,考古人员来到了现场,发现这道暗道走向为西高东低,该暗道从东红门向东延伸约300米后又向南折下坡,暗道建筑结构与1963年在陵寝西侧发现的暗道基本一致。因为正在施工中,这暗道很快被回填掩埋。

不过,这结论颇让人有些失望,考古人员推测,这暗道其实是北陵排水工程,1963年发现的暗道也是,专家表示,北陵地下有一整套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是三百多年前修建北陵时,建筑设计者们对陵寝排水问题所做的周密安排,现今发现的这两处“暗道”应该说只是它整个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北陵陵寝建成已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排水一直通畅,很少有积水现象,这对陵墓建筑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当年昭陵建筑师们精心设计的结果。

昭陵直到现在一直未被考古发掘,暗道之谜也始终没有解开,这也让昭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至于皇太极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如今也是众说纷纭。传说昭陵是“疑冢”“空冢”,但是都没有什么根据,只是传说而已。

地宫上的封土被称为“宝顶”,乾隆时仿照永陵,在宝顶上栽种了一棵大榆树。相传,修宝顶要用“童子夯”,就是在夯土时,选十岁左右男童在土上踩踏,边踩边砌。夯土中据说加入了稠黏的糯米汤,冷却后十分坚硬。另外,宝顶表面还要抹上白灰,使它光洁坚固,不受雨水渗透和冲刷。

走过岁月,今天的昭陵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们今天漫步在昭陵之中,不仅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古代建筑、美轮美奂的传统工艺,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

传说中的沈阳北陵地宫有什么秘密?1、隆山积雪2、宝鼎凝晖3、山门灯火4、柞林烟雨5、碑楼月光6、浑河潮流7、草甸莺鷤8、城楼燕雀9、华表升仙10、龙头瀑布道歉的望天犼通往地宫的“暗道”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盗墓笔记。古人的墓葬永远带着神秘的气息,让后人不断去揣测。沈阳也不例外,关于北陵地宫的传言是最多的,皇太极就安葬于此。

作为沈阳人,我经常去北陵。本地人都知道,北陵公园如今是对外开放的公园,门票只要6元就可以进入。但是,想要进入北陵内部核心区域的清昭陵需要再花50元。说句实话,北陵内部的清昭陵我长这么大,去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北陵所有的秘密大部分都在这里面。

在北陵隆恩殿后,就是宝城了,皇太极的梓宫就在宝城的地宫中。关于沈阳昭陵中暗藏地道、可以直通地宫的传说流传很广,媒体上也曾有过报道。

转过隆恩殿,可以看到和东陵相似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所谓“相似”也只是从大体上来讲,在细节处,昭陵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有自己的特色。

就拿二柱门来说吧,两根石柱上虽然也各立着一只“望天犼”,但与东陵不同的是,这两只犼都用铁链锁住了。传说,当年石匠在雕刻这两只望天犼的时候,不慎将食指砸破,鲜血溅在石兽上,沾上人血的石兽又受日精月华,最终成了精,经常跑到外面去溜达,还有人曾经在浑河边上看见过他们喝水。皇帝知道了非常生气,下令将两个淘气的石兽用铁链锁起来。关内清陵二柱门上的望天犼总是面面相对,而昭陵中的望天犼却面向地宫的方向,据说,这是皇帝有意这样安排,让他们向太宗皇帝道歉呢。

石祭台是大祭时皇帝或恭代祭祀的王公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有人说,地宫入口处在石祭台下。传说,康熙六十年雍亲王恭代谒陵时,还曾“启视此门”,进入到地宫之中。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按照当时的礼制,石祭台一经设立,永世不许挪动,雍亲王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开启地宫。

二柱门和石祭台背后,就是昭陵宝城了。宝城城门上有一座明楼,明楼中树立的石碑叫“圣号碑”,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写皇太极的庙号和谥号。皇太极庙号为“太宗”,谥号有25个字,一般简称为“文”,所以大家在清代史籍中看到“太宗文皇帝”,指的就是皇太极。

1937年,昭陵明楼遭雷击起火,圣号碑也被烧得裂开一条大裂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得到消息后,痛不欲生。本来溥仪在几年前祭陵时就受过刺激,此时听说昭陵圣号碑被毁,更是觉得这是祖先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下令一定要修复。直到1939年,明楼才重修好,可圣号碑却不能更换,只得用一个铁箍将碑体箍住,“以免倾圮”。

传说,每逢阴雨天昭陵圣号碑的背后,会浮现出一幅麻姑献寿图。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时任“三陵承办”的冯德麟有一次到昭陵巡视,听说了这个传说,于是他站在圣号碑后看了半天,却什么都没看到。冯德麟是土匪出身,仗着是张作霖拜把子哥哥,一向专横跋扈,这回怎么也看不出麻姑献寿图,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干脆找来一个画师,在圣号碑背后真的画上了一幅麻姑献寿图。后来圣号碑被焚烧,这幅荒唐的“大作”就再也看不到了。

其实“神碑幻影”的传说,在福陵和昭陵都有。特别是昭陵之中,不但圣号碑能出现幻影,大碑楼中的神功圣德碑也出现过。“两陵背后生神像,可入陪都志略篇”说的就是两陵这一共有的奇观。

穿过明楼下的门洞,就进入到昭陵的月牙城中。昭陵月牙城与福陵的一样,只不过月牙城正北面的影壁有所不同。昭陵的影壁上镶有花瓶和九朵牡丹花的图案。传说,在这几朵花中,隐藏着一个按钮,触动按钮之后,地宫的大门就会打开。如今到昭陵游览的游客都会听到这个传说,照壁上的九朵花也不知被多少双手摸过了,但地宫的大门始终没有被打开过。

很早以前,就传说称昭陵有一条暗道,可以直通地宫。有人说,这条暗道的入口,在明楼下门洞以北大约两米左右的地方。如今这个地方覆盖着石板,下面是否真的有一条暗道谁也不能确定。不过,昭陵暗道的传闻可不只这一个版本。在这里我归纳了三个版本。

版本一:一只狐狸的故事

1963年深秋,北陵公园管理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陵寝西侧风水墙外的树林里巡逻。突然发现不远处卧着一只狐狸。狐狸发现有人靠近,一下子钻到旁边的一个树洞里。这名工作人员找来同事,往树洞里灌水,想把狐狸逼出来,可是却发现这个树洞根本灌不满。于是,他们刨断树根,沿着洞口往下挖。他们挖了大约有1米多深,发现下面有一块大青石板,揭开石板一看,底下是一个砖砌的暗道。

这一发现非同小可,两人赶紧上报。有关部门也觉得事关重大,不敢轻易做主,暂时将这个洞口掩盖起来。两年后,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支三人探险小队,探查这条暗道。进入洞口他们发现,这条地道高约1米,宽约0.5米,有动物的骨骸四处散落。爬了一百多米后,他们面前出现一个更窄的岔道,前面又被三根直立的石柱挡住了去路。石柱很粗壮,每根石柱高0.75米,宽0.15米,间隙只有0.1米。石柱树立得十分牢固,他们再也无法前行,因此决定暂时撤回地面再想办法,可是进去容易回头难,他们发现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很难转身,三人不久就完全动不了了,卡在洞中。地面人员只得估算他们行进的距离,在路线上又挖了一个大坑,总算把他们三人挖了出来。

通过这次地下探访,文物考古部门认定,这条“暗道”是北陵陵寝排水工程,并非是传说中直通地宫的暗道。虽然有人质疑,既然是排水道,为何洞中不见流水的痕迹?尽管争议很多,有关部门还是慎重起见,把这个洞口封闭了起来。此后,在昭陵周围还数次发现过暗道的踪迹,但是都被确认是排水道。

版本二:张承健老人在1949年发现暗道?

1949年秋季的一天,年轻的张承建和两名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的专家、一位84岁的高龄老人一起开始了北陵暗道发现之旅。那位84岁的老人留着大胡子,虽然已经耄耋之年,他的身体依旧十分硬朗。他自述自己是瓦匠,在1909年曾经参加过北陵的维修,进入过暗道,并且看到暗道里亮着万年灯、悬挂着幔帐、竖立着牌位。

当即,张承建三人在老人的带领下乘坐英国产的毛比勒敞篷轿车,到了北陵,因为北陵神桥前面有很多方石拦路,汽车不能继续前进,于是四人下了车朝着北陵里面走去。到了隆恩门、绕过隆恩殿、穿过大明楼下门洞,那位84岁的老人停了下来,指着门洞北面大约两米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暗道的“门户”,当时,那地方正中嵌着一块铺地石板。两位专家愣了一下,思考了很久,说,这事情太重大了,我们还得层层向领导汇报。于是四个人又乘车离开了北陵。至此,他们再也没有去真的撬开石板,进入暗道探究——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那老人口中的暗道“门户”真的可以抵达地宫么?还是老人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时至今日,那位当年的瓦匠早已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从他口中知道真假了。只能依据经验来判断。

有的专家认为,如果真有这么一条暗道,那么这暗道很可能是北陵墓道的入口,因为河北清东陵乾隆帝陵就是这样的制式。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不可能是北陵进入地宫的墓道,因为清代墓葬的墓门,一般就在正前方,那么北陵也应该是这样。另外,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undefined北陵自从建陵以来,陵寝从来没有打开过,从北陵墓门的完好程度看,它应该从未遭到过破坏。

版本三:1997年,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1997年4月间,沈阳市修建“大二环道桥工程”过程中,在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陵寝东红门外100余米,大二环路段,施工人员正在挖掘土方、挥汗如雨。突然,一个青墙砌筑的暗道端口呈现在他们眼前。其中有人想起了这些年稍微冷却的昭陵暗道传言,于是赶紧汇报给了文物管理部门。

很快,考古人员来到了现场,发现这道暗道走向为西高东低,该暗道从东红门向东延伸约300米后又向南折下坡,暗道建筑结构与1963年在陵寝西侧发现的暗道基本一致。因为正在施工中,这暗道很快被回填掩埋。

不过,这结论颇让人有些失望,考古人员推测,这暗道其实是北陵排水工程,1963年发现的暗道也是,专家表示,北陵地下有一整套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是三百多年前修建北陵时,建筑设计者们对陵寝排水问题所做的周密安排,现今发现的这两处“暗道”应该说只是它整个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北陵陵寝建成已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排水一直通畅,很少有积水现象,这对陵墓建筑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当年昭陵建筑师们精心设计的结果。

昭陵直到现在一直未被考古发掘,暗道之谜也始终没有解开,这也让昭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至于皇太极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如今也是众说纷纭。传说昭陵是“疑冢”“空冢”,但是都没有什么根据,只是传说而已。

地宫上的封土被称为“宝顶”,乾隆时仿照永陵,在宝顶上栽种了一棵大榆树。相传,修宝顶要用“童子夯”,就是在夯土时,选十岁左右男童在土上踩踏,边踩边砌。夯土中据说加入了稠黏的糯米汤,冷却后十分坚硬。另外,宝顶表面还要抹上白灰,使它光洁坚固,不受雨水渗透和冲刷。

走过岁月,今天的昭陵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们今天漫步在昭陵之中,不仅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古代建筑、美轮美奂的传统工艺,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

传说中的沈阳北陵地宫有什么秘密?1、隆山积雪2、宝鼎凝晖3、山门灯火4、柞林烟雨5、碑楼月光6、浑河潮流7、草甸莺鷤8、城楼燕雀9、华表升仙10、龙头瀑布道歉的望天犼通往地宫的“暗道”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盗墓笔记。古人的墓葬永远带着神秘的气息,让后人不断去揣测。沈阳也不例外,关于北陵地宫的传言是最多的,皇太极就安葬于此。

作为沈阳人,我经常去北陵。本地人都知道,北陵公园如今是对外开放的公园,门票只要6元就可以进入。但是,想要进入北陵内部核心区域的清昭陵需要再花50元。说句实话,北陵内部的清昭陵我长这么大,去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北陵所有的秘密大部分都在这里面。

在北陵隆恩殿后,就是宝城了,皇太极的梓宫就在宝城的地宫中。关于沈阳昭陵中暗藏地道、可以直通地宫的传说流传很广,媒体上也曾有过报道。

转过隆恩殿,可以看到和东陵相似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所谓“相似”也只是从大体上来讲,在细节处,昭陵的二柱门和石祭台有自己的特色。

就拿二柱门来说吧,两根石柱上虽然也各立着一只“望天犼”,但与东陵不同的是,这两只犼都用铁链锁住了。传说,当年石匠在雕刻这两只望天犼的时候,不慎将食指砸破,鲜血溅在石兽上,沾上人血的石兽又受日精月华,最终成了精,经常跑到外面去溜达,还有人曾经在浑河边上看见过他们喝水。皇帝知道了非常生气,下令将两个淘气的石兽用铁链锁起来。关内清陵二柱门上的望天犼总是面面相对,而昭陵中的望天犼却面向地宫的方向,据说,这是皇帝有意这样安排,让他们向太宗皇帝道歉呢。

石祭台是大祭时皇帝或恭代祭祀的王公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有人说,地宫入口处在石祭台下。传说,康熙六十年雍亲王恭代谒陵时,还曾“启视此门”,进入到地宫之中。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按照当时的礼制,石祭台一经设立,永世不许挪动,雍亲王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开启地宫。

二柱门和石祭台背后,就是昭陵宝城了。宝城城门上有一座明楼,明楼中树立的石碑叫“圣号碑”,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写皇太极的庙号和谥号。皇太极庙号为“太宗”,谥号有25个字,一般简称为“文”,所以大家在清代史籍中看到“太宗文皇帝”,指的就是皇太极。

1937年,昭陵明楼遭雷击起火,圣号碑也被烧得裂开一条大裂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得到消息后,痛不欲生。本来溥仪在几年前祭陵时就受过刺激,此时听说昭陵圣号碑被毁,更是觉得这是祖先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下令一定要修复。直到1939年,明楼才重修好,可圣号碑却不能更换,只得用一个铁箍将碑体箍住,“以免倾圮”。

传说,每逢阴雨天昭陵圣号碑的背后,会浮现出一幅麻姑献寿图。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时任“三陵承办”的冯德麟有一次到昭陵巡视,听说了这个传说,于是他站在圣号碑后看了半天,却什么都没看到。冯德麟是土匪出身,仗着是张作霖拜把子哥哥,一向专横跋扈,这回怎么也看不出麻姑献寿图,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干脆找来一个画师,在圣号碑背后真的画上了一幅麻姑献寿图。后来圣号碑被焚烧,这幅荒唐的“大作”就再也看不到了。

其实“神碑幻影”的传说,在福陵和昭陵都有。特别是昭陵之中,不但圣号碑能出现幻影,大碑楼中的神功圣德碑也出现过。“两陵背后生神像,可入陪都志略篇”说的就是两陵这一共有的奇观。

穿过明楼下的门洞,就进入到昭陵的月牙城中。昭陵月牙城与福陵的一样,只不过月牙城正北面的影壁有所不同。昭陵的影壁上镶有花瓶和九朵牡丹花的图案。传说,在这几朵花中,隐藏着一个按钮,触动按钮之后,地宫的大门就会打开。如今到昭陵游览的游客都会听到这个传说,照壁上的九朵花也不知被多少双手摸过了,但地宫的大门始终没有被打开过。

很早以前,就传说称昭陵有一条暗道,可以直通地宫。有人说,这条暗道的入口,在明楼下门洞以北大约两米左右的地方。如今这个地方覆盖着石板,下面是否真的有一条暗道谁也不能确定。不过,昭陵暗道的传闻可不只这一个版本。在这里我归纳了三个版本。

版本一:一只狐狸的故事

1963年深秋,北陵公园管理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陵寝西侧风水墙外的树林里巡逻。突然发现不远处卧着一只狐狸。狐狸发现有人靠近,一下子钻到旁边的一个树洞里。这名工作人员找来同事,往树洞里灌水,想把狐狸逼出来,可是却发现这个树洞根本灌不满。于是,他们刨断树根,沿着洞口往下挖。他们挖了大约有1米多深,发现下面有一块大青石板,揭开石板一看,底下是一个砖砌的暗道。

这一发现非同小可,两人赶紧上报。有关部门也觉得事关重大,不敢轻易做主,暂时将这个洞口掩盖起来。两年后,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支三人探险小队,探查这条暗道。进入洞口他们发现,这条地道高约1米,宽约0.5米,有动物的骨骸四处散落。爬了一百多米后,他们面前出现一个更窄的岔道,前面又被三根直立的石柱挡住了去路。石柱很粗壮,每根石柱高0.75米,宽0.15米,间隙只有0.1米。石柱树立得十分牢固,他们再也无法前行,因此决定暂时撤回地面再想办法,可是进去容易回头难,他们发现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很难转身,三人不久就完全动不了了,卡在洞中。地面人员只得估算他们行进的距离,在路线上又挖了一个大坑,总算把他们三人挖了出来。

通过这次地下探访,文物考古部门认定,这条“暗道”是北陵陵寝排水工程,并非是传说中直通地宫的暗道。虽然有人质疑,既然是排水道,为何洞中不见流水的痕迹?尽管争议很多,有关部门还是慎重起见,把这个洞口封闭了起来。此后,在昭陵周围还数次发现过暗道的踪迹,但是都被确认是排水道。

版本二:张承健老人在1949年发现暗道?

1949年秋季的一天,年轻的张承建和两名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的专家、一位84岁的高龄老人一起开始了北陵暗道发现之旅。那位84岁的老人留着大胡子,虽然已经耄耋之年,他的身体依旧十分硬朗。他自述自己是瓦匠,在1909年曾经参加过北陵的维修,进入过暗道,并且看到暗道里亮着万年灯、悬挂着幔帐、竖立着牌位。

当即,张承建三人在老人的带领下乘坐英国产的毛比勒敞篷轿车,到了北陵,因为北陵神桥前面有很多方石拦路,汽车不能继续前进,于是四人下了车朝着北陵里面走去。到了隆恩门、绕过隆恩殿、穿过大明楼下门洞,那位84岁的老人停了下来,指着门洞北面大约两米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暗道的“门户”,当时,那地方正中嵌着一块铺地石板。两位专家愣了一下,思考了很久,说,这事情太重大了,我们还得层层向领导汇报。于是四个人又乘车离开了北陵。至此,他们再也没有去真的撬开石板,进入暗道探究——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那老人口中的暗道“门户”真的可以抵达地宫么?还是老人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时至今日,那位当年的瓦匠早已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从他口中知道真假了。只能依据经验来判断。

有的专家认为,如果真有这么一条暗道,那么这暗道很可能是北陵墓道的入口,因为河北清东陵乾隆帝陵就是这样的制式。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不可能是北陵进入地宫的墓道,因为清代墓葬的墓门,一般就在正前方,那么北陵也应该是这样。另外,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北陵自从建陵以来,陵寝从来没有打开过,从北陵墓门的完好程度看,它应该从未遭到过破坏。

版本三:1997年,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1997年4月间,沈阳市修建“大二环道桥工程”过程中,在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陵寝东红门外100余米,大二环路段,施工人员正在挖掘土方、挥汗如雨。突然,一个青墙砌筑的暗道端口呈现在他们眼前。其中有人想起了这些年稍微冷却的昭陵暗道传言,于是赶紧汇报给了文物管理部门。

很快,考古人员来到了现场,发现这道暗道走向为西高东低,该暗道从东红门向东延伸约300米后又向南折下坡,暗道建筑结构与1963年在陵寝西侧发现的暗道基本一致。因为正在施工中,这暗道很快被回填掩埋。

不过,这结论颇让人有些失望,考古人员推测,这暗道其实是北陵排水工程,1963年发现的暗道也是,专家表示,北陵地下有一整套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是三百多年前修建北陵时,建筑设计者们对陵寝排水问题所做的周密安排,现今发现的这两处“暗道”应该说只是它整个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北陵陵寝建成已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排水一直通畅,很少有积水现象,这对陵墓建筑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当年昭陵建筑师们精心设计的结果。

昭陵直到现在一直未被考古发掘,暗道之谜也始终没有解开,这也让昭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至于皇太极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如今也是众说纷纭。传说昭陵是“疑冢”“空冢”,但是都没有什么根据,只是传说而已。

地宫上的封土被称为“宝顶”,乾隆时仿照永陵,在宝顶上栽种了一棵大榆树。相传,修宝顶要用“童子夯”,就是在夯土时,选十岁左右男童在土上踩踏,边踩边砌。夯土中据说加入了稠黏的糯米汤,冷却后十分坚硬。另外,宝顶表面还要抹上白灰,使它光洁坚固,不受雨水渗透和冲刷。

走过岁月,今天的昭陵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们今天漫步在昭陵之中,不仅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古代建筑、美轮美奂的传统工艺,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

传说中的沈阳北陵地宫有什么秘密?

清昭陵在今天沈阳古城往北的方向,所以也被称之为北陵。北陵也是流传着许多的传说,使得北陵在人们心中显得格外神秘。那么北陵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两个说得比较多的传说。

道歉的望天犼

其中北陵的二柱门跟其他地方的是有区别的,虽然说在石柱的顶端各有一只望天犼,但是这两只望天犼的寓意却是不一般的。据说当年在雕刻这两只望天犼的时候,工匠因为自己在雕刻的过程中不小心把自己的手给划伤了,把自己的血给溅洒到了两只望天犼的身上。

吸收了人血的望天犼在之后又受到了日月之精华的照耀,所以久而久之这两只望天犼竟然成精了。据说这两只望天犼经常在半夜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溜出去游玩,这其中有人曾经见过它们在田野中奔跑嬉闹的样子。

之后,这件事也是让皇帝知道了,皇帝非常愤怒,马上派人用铁链将这两只望天犼给锁了起来,以此来禁锢他们。大多数的二柱门上的望天犼都是面面相对的,但是北陵中的望天犼却是朝向地宫方向的,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它们忏悔,让他们给皇帝道歉的意思。

通往地宫的“暗道”

曾经一位老者向媒体记者说了一件让他此生难忘的经历。记得那是1949的年的秋天,这位老者接到命令驾驶着汽车,专程送两位博物馆的专家跟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去北陵。那一位老人自称是维修过北陵的工人,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找到北陵地宫的“暗道”入口。

下车之后他们四个人漫步经过了大名楼门洞,接着走到门洞往北大概两米左右的一块石板前停住了,那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指着地上的那一块大石板对于两位专家说:你们看这就是“暗道”的入口。

老人接着说:来的时候已经给你们说了,我是一名泥瓦工曾经参与在这里维修北陵,当时我们的工头就带我们几个人从这进去过,我们进去之后发现里面亮着“万年灯”,还悬挂着幔帐那个场景显得十分的壮观!这之后还有几个对于北陵暗道”的传闻,但是真实性还是有待于考查。

所以各种各样的传说,给北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越是无法短时间的去证实,就越是无法解开人们心中的疑惑,那么人的好奇心就会越来越重。

传说中的沈阳北陵地宫有什么秘密?

相信很多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北陵;的存在,故而先科普一下北陵,认识北陵首要的是先认识一下其主人,他便是大清大名鼎鼎的;皇太极;没错,就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也就是清太宗,大清的建立是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非常杰出的军事政治家,是大清未入主中原之前的后金的第二位大汗。

据了解,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我国已经有52项被列入,其中辽宁地区共有六项,沈阳占了3项。沈阳的世界遗产就是;一宫两陵;:沈阳故宫、东陵、北陵。北陵就是清昭陵,位于沈阳市北部,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北陵东边路北有一个停车场,停车很方便,停车以后向西步行便可来到正门。正门前是一个广场,广场比较空旷,人很少。进入正门首先是一个公园,公园中有游乐场,还有一个湖,因为是冬季,湖水结冰了,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溜冰场,很多人在上面溜冰。湖的周围是大片的树林,很是茂密,如果夏季来此,一定很凉爽。

北陵地处沈阳北面,故而得称为北陵,战地面积大约十六万平方米,是大清的山海关外的三大皇陵中最宏大雄伟的一个了,现在的这里保护的非常好,古树参天,草木繁盛,开发成了一个超级大的;北陵公园;当然他的核心区就是清昭陵了,皇太极和他的老婆们就在这里沉睡,躺在这里的地宫之中,这个陵园在自建成后,非常幸运,没有像其后代建造在清东陵那样命运多舛,全都遭到了盗掘(清东陵)而这个北陵却在几百年后的时光中幸免于难,没有被盗掘,如今地宫依然密封如初。

但借鉴已经被打开过的清代陵寝规制,其地宫的规制应该类似,但由于最早期清人的传统,皇太极是被火葬的,对,你没看错,火葬,是被烧成了骨灰,装进了骨灰坛子后,入葬在这里的,然而其后代除了儿子福临(顺治帝)也火葬了之外,其他的在无火葬了,可能正是由于这种葬式,导致其随葬品不多,又地处偏远,所以没有被人盯上被盗。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天钥桥路518号 电话:13370044850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