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你不知道的秘密,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的黑暗秘密
资料图。图片来源:新华社全球连线视频截图。
随着要求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新冠溯源问题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的中国网民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在问德特里克堡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到底谁在搞“阴谋论”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时,美国官方称新冠病毒系实验室泄露,并联合澳大利亚等其他几个国家发起对中国武汉的指控。
拜登的上台非但未改变这一做法,更有变本加厉之态。在美国压力下,日前WHO也曾改口称,不排除实验室传出可能性,并表示希望中国配合第二轮溯源,这一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绝。
对美方此举,一些中国网民发起了“就新冠溯源问题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的联署倡议,截至目前参与联署者已超过千万。
7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敦促美方就德特里克堡给出解释。图片来源:新华社
事实上,7月6日至7月22日,美国之音、星条旗报等带有美官方、军方背景的媒体接连发表诸如《德特里克堡新冠病毒溯源“阴谋论”是怎样传开的》等带有明显开脱和“危机公关”色彩的文章,而诸如《外交政策》等专业刊物也有所跟进。
但另一些人,如纽约时报前驻外记者、布朗大学沃森国际和公共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金泽,则毫不客气地指出,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的确有“黑历史”,如果真能对它深入调查,会非常引人关注。
德特里克堡的“黑历史”
德特里克堡原名“德特里克营”,在距离哥伦比亚特区仅50英里的美国马里兰州。1942年,侵华日军在中国发动细菌战的消息被美国陆军部得知后,后者决定启动研发生物武器的秘密计划。
他们找来威斯康辛大学生化学家鲍德温,后来他在马里兰州的卡托克汀山下,选择了一座名为“德特里克场”的废弃国民警卫队兵营(后改名为“德特里克营”),成为美国陆军生物战实验室秘密总部。
二战期间该实验室一度被冷落。美国当时将原子弹视作“法宝”,对生物武器并不重视。但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情报机构认定红色阵营一定在研究并装备生化武器,因此加大在德特里克营的实验力度。
德特里克营最先致力于炭疽病毒等生物武器的秘密研制,后来则在美国中情局负责人杜勒斯的积极倡导下,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所谓“洗脑武器”,即精神控制术的研发上。
1949年春,美国陆军在这里成立了高度机密的特种作战部,专门研究细菌和病毒的军事用途;1951年,杜勒斯启动“蓝鸟行动计划”,聘用33岁的犹太化学家戈特利布专门从事“洗脑术”研究。
1955年,美国在德特里克营原址的西部购买了900英亩土地,成立“B区”,将德特里克营原址改称“A区”,作为秘密生物制剂的贮存和处置场地,后更名为“德特里克堡”。
“劣迹斑斑”的德特里克堡
美国陆军生物战实验室随即又起了个听上去不那么“吓人”的名字——美国国家过敏及传染病研究所综合研究机构(NIAID IRF,又称“国家生物实验室”USAMRIID),下辖6个核心实验室(临床核心、解剖病理学、细胞培养、成像物理学、比较医学、空气生物学)。
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资料图。
如今这里占地面积达13000英亩,大小建筑近600座,IRF总部大楼占地144000平方英尺,官方公布的科学家编制仅75人,但2023年8月5日《纽约时报》称,该地实际工作人员在900人以上。
纸里包不住火,德特里克堡从事的“罪恶勾当”逐渐泄露。自1959年起,抗议者几乎每周都到该实验室“堵门”,迫使时任总统尼克松于1970年下令销毁“B区”所有生物制剂。1973年,该实验室宣称“完成销毁”,但两年后近11克致命的石房蛤毒素又被发现。
事实上,自那以后,该实验室继续以“防疫研究”名目,秘密研发多达67种“选择剂”。这些“选择剂”包括可能引起埃博拉、天花、鼠疫、炭疽疫情的病毒,以及蓖麻毒素等,对公众、动植物健康或动植物产品构成严重威胁。
新世纪以来,该研究所不断发生“意外”事件。
2001年,美国发生震惊世界的炭疽病毒粉末邮件恐怖事件,导致5人死亡,主要嫌疑人艾文斯曾在该研究所工作,他并未受到任何指控,却在2008年离奇死亡;2009年,因疑似“危险病原体”未被列入数据库,该实验室一度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暂停工作……
面对这些质疑和指控,无论是美国官方还是美国军方都在竭力淡化或转移视线。2023年,美陆军医学研究与发展司令部发言人萨尔瓦托内面对“新冠病毒可能源自USAMRIID”的质疑时声称,“该机构不参与攻击性研究”,但拒绝回应“开放对该实验室独立调查”的要求。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面对驻地附近民众和环保团体的抗议,以“国家安全需要”为由拒绝公布一切细节。USAMRIID发言人范德林德在“废水事件”发酵后,一方面坚称“公共健康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一方面同样以“国家安全需要”为由拒绝一切独立调查和细节公布要求。
不过正如许多关注者指出的是,“德特里克堡黑幕”并非今天才曝光,而是早在越战期间就不断传出丑闻。美国官方、军方和情报机构则始终闪烁其词、百般遮掩、讳莫如深,倘能启动对该研究所的“大揭秘”,即便无法锁定新冠病毒溯源,也多半能揭开其他不可告人的黑幕。
特约撰稿人|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丁慧
实习生|韦英姿
校对|陈荻雁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