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青年说上海首发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洛雅潇
9月19日15点,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37.5 现当代艺术理论青年论坛”迎来最后一讲,此次讲座恰逢论坛文集《艺术青年说》新书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23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特别邀请青年学者毛秋月,发起年度计划多伦讲坛之“37.5 现当代艺术理论青年论坛”,邀请到吴毅强、王鲲、张晓剑、诸葛沂、杨娟娟、金影村、陈昶、胡桑,共九位学者与公众共享他们的学术思考和研究视角。
从学术视野和实践上,37.5系列论坛的举办和文集的出版都是具有先锋性质的。现当代艺术自始至终便与呼吁革新、祈求进步的哲学思潮息息相关,由此延伸出的视觉文化及其相关研究也业已成为美学思想的重要触媒。现当代艺术改变了人们理解世界、理解文化、理解人性的方式。它是如此重要,如此需要被了解、被解读——甚至需要被重构。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它对“37.5 现当代艺术理论青年论坛”做全面回顾与总结,从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两方面介绍国内现当代艺术研究现状,并向观众汇报此次系列论坛的收获与未来愿景。
主讲人毛秋月是浙江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目前,毛秋月的主要集中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艺术史与其他学科如阐释学、认知诗学的交叉研究。译有《重构抽象表现主义》《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等著作。已翻译学术资料一百万余字,发表论文和译文三十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项目。
《艺术青年说》是一部怎样的书?从诸多专家评价中可见其独特之处。
这是一群青年学者的演讲集,从中我听到了独特的声音。在越来越单调、越来越体制化的氛围里,复调和多声部总是更值得期待的东西。
——沈语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本书汇聚了“37.5 现当代艺术理论青年论坛”在疫情期间展开的学术议题和讨论,是青年智识者们在特殊时刻对人文精神和价值的一次指认和实践,也是美术馆作为非营利机构和公共艺术空间的立场和责任。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鼓励更多的青年学者致力于学术的研究,参与社会文明的进程。
——曾玉兰(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 )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自2004年就创立了“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项目,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展览,走过15年当代艺术历程。美术馆致力于把传统的“青年美术大展”转化成真正意义上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机制,通过青年人的视角,青年人的思考,青年人的表达,从社会、文化、艺术等各个角度出发,创作并展示有穿透力的优秀作品,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当我们谈论写作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深夜。在噼里啪啦地码字。这是我喜欢的方式,喜欢那种光晕环绕,沉醉于夜的寂静,痴迷于文字的香气。忽然微信提示音响了一声,这么晚了还有谁在说话,是有人发了一篇打卡文章,我不禁兴致勃勃地点开,读完了,却夜不能寐。“我坚持日更,可质量和效果很低,我至今没有一篇上首页,没有一篇每日最佳。隔两三天写一篇,别人输出9篇有3篇是每日最佳,我也应该注重质量而不应该盲目追求数量,可我又觉得这只是我拖延日更的借口”
“关于写作,我到底应该怎么写呢?江湖那么多优秀的人,看到他们我越发迷茫,我是永远不可能超越他们了”
“我喜欢写作吗?其实我是也不是很确定,我想成为一个会写作的人”
“为什么想要成为一个会写作的人,我回答不上来”
“我想证明自己” ,“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想让那个人知道,我已经不是从前的我了”
这些字一点一点地从我心里划过,震动着,阵痛着,虽然那伤疤今已愈合,却不曾忘却,起初的纠结和彷徨,忍受和疯狂至今历历在目,借着那无处可逃的痛感,我想谈谈写作这回事。
在全民写作的今天,写作更多被赋予了它之前未曾具有的色彩和责任。它被当作普通人迅速崛起的十大狠招之一,它成为很多人快速变现的方式,它被当作打造个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它被视为斜杆青年务必要有的一杆,它也是今天出来混的人必要具备的一项技能,它甚至是可以被用来套路的,几节课程就把写作开肠扒肚剥的精光,剖的清楚,结构、语言、观点。输入、输出、内化。它被当作是可以通过训练就可以人人掌握的技术技能技巧。
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和写作交朋友了,写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得我们这么近,甚至变得如此容易。
可是,交朋友容易,交心的朋友却不多。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知我者非你莫属的那种却不多。我想,写作,在这个繁华盛世,会感到寂寞吗?
曾经在年幼的心里,曾经因为读了《早晨从中午开始》(记录路遥先生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艰难创作过程的一本书)而对写作望而却步,我想那呕心沥血的十年经历,是别人无法真正体会那种真正写作的艰难和煎熬的。
他说“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
这是路遥先生在写完《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写给读者的: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人类史和文学史表明,伟大劳动和创造精神即使产生一些生活和艺术的断章残句,也是至为宝贵的。”
劳动,这是作家无义反顾的唯一选择。
这里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写作的人对写作的另一种体会和解读。写作除了精神层面的思考和需求,还是要像农民种地一样风雨无阻,勤勤恳恳;想像建筑工人一样不管风吹日晒,春秋变迁要在期限内完成任务;要像参加奥运会的那些运动员一样和勤学苦练,夜以继日。而最终的收成、最后的满意度,最终的结果却不是写作者可以预料决定的,这样一个有着巨大不确定性的,近乎冒险,接近“自虐”的行为,为什么还要坚持呢?是什么让他坚持。
路遥说“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早年间的梦幻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考察其真正复活的可能性。”
是的,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上再次出发,像一个家道中落的富二代依旧相信自己,热爱人生,甚至一败涂地地重新开始需要多大的自信和勇气。
退回去吗?不能!前进固然艰难,且代价惨重,而退回去舒服,却要吞咽人生的一剂致命的毒药。
还是那句属于自己的话: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
时至今日,我依然为自己在文字中的哗众取宠自责不已,为自己把文字当作调解生活烦闷的良药而,为自己把文字费尽心机的利用而自惭形秽。
当我们把写作当作普通人迅速崛起的狠招当作快速变现的方式,当作打造个人影响力的主要途径时,请别忘了文字的温度,别忘了对文字的写作心存敬畏。
文字如水,你把它放冰箱,它冻成冰块。你把它烧开了,它解决口渴。而你把它放在泸沽湖,它则变成了美不胜收的美景,变成让人流连忘返的仙境,变成了不忍打扰的梦。
当我们把写作当作一门技能,不断通过几节课程套路文字,不断参加培训班希望迅速靠近写作时,别忘了对它抱走一份真诚的热爱和虔诚的信仰。
文字的写作远比想象的单纯,它善解人意也平易近人,它带给人心灵的安放,情绪的释然,精神的舒展,生命的回味。一本日记,一篇随笔,一个下午就可以成全。
它也远比想象中复杂,它变化多端,神秘莫测,甚至有时让人终其一生无法到达它的核心。可无论怎样都不妨碍人们对它的痴迷和热爱。
用初恋班的激情和宗教般的信仰去欣赏它才会发现体会它真正的魅力。
的确,于我而言,唯有不变的,还在这里敲击这些文字的理由就是,我也有一个不曾褪去且越来越清晰可见的梦幻,那就是对文字持久的爱恋,对写作这件事不渝的忠诚,是内心里依旧还想要爱着这个操蛋的世界的欲望。
拥抱梦想是需要勇气的,我已不敢当着很多人的面去承诺,去呐喊,去肆无忌惮,去滔滔不绝,当我懦弱地在深夜拥抱自己的梦想,我就时时想起前辈的话。
保持对写作这种劳作的一以贯之,
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和热爱,
保持对自己的忠诚,
保持对生活的深刻,
保持对未来的期许,
保持对承诺的信任,
保持对苦难的感恩,
保持对爱的朝圣,
保持对真实的客观,
保持虽然觉得不可能,但我真的很想去南极看企鹅,那么我从现在开始努力的意志。
在我看来,写作从来都是神圣和真诚的。假如你对写作抱以如此的心意,至于能不能得最佳,能不能上首页,能不能坚持去写,从茫茫大军中脱颖而出,答案从来都不是你能决定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我的心喜欢你。所以我不能决定我喜欢或不喜欢你。
写完这些文字后,天色已经泛白,周围很寂静,我的心感觉不到丝毫的疲惫,相反却精神百倍,充满力量。
熟睡的大地即将醒来,和人们开始一天的忙碌和重复。
生活是什么,就是实实在在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谈情说爱。
写作是什么,就是身体力行的记录、刻骨铭心的热爱、宗教般的虔诚。
邵琦的学术履历
2013年
《题跋的尴尬:乃是对中国画认识上的尴尬》《美术观察》约。
《山水画家的别调:荷花》载《纯美术·清真芙蕖》山东美术出版社。
《渠宜书屋札记·十四》《东方早报·艺术评论》2013、7、8。
《百花齐放:新中国时期的海派美术》《中国艺术宫馆刊》第一期。
《江南园林:中国艺术私人化进程中的极则》《吴江文学》2013年第一期。
《薛邃访谈》《书与画》2013年第五期。
《渠宜书屋札记·七》《东方早报·艺术评论》2013、5、13。
《有意思的何曦》载《艺术当代》2013年第二期。
2012年
和薛邃进行对话访谈,内容收入《薛邃画集》。
发表文章《先做他一阵再说——彭小佳的雕塑》,《当代艺术新闻》2012第9期和《艺术当代》2012第7期。
出版著作《晚明以来中国画的语境与语义》,山东美术出版社。
发表论文《历史在向我们所要标准》和《无奈的“有趣”——关于绘画中的写生》先后载于《荣宝斋》。
发表论文《中国画文脉与语境》,载于《人民艺术家》。
《渠宜书屋札记》连载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刊》。
“唐人诗意——邵琦山水画展”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
山水画《暗霜》发表于《书与画》2012年第11期。
书法作品《行书斗方》和山水画作《天籁》发表于《书与画》2012年第9期。
山水画四小卷参加“林泉高致——风、霜、雨、雪展”,先后在海阔美术美术馆、陆俨少艺术馆和徐汇艺术馆展出。
《唐人诗意图》系列作品6幅和朱淳撰写的评论文章,载于《中国水墨》。
山水画一幅书法一幅参加上海市文联和上海书画院主办的“书画同源”。
在徐州参加“明心见性——王书侠、邵琦山水画作品展”。
作品10幅(册页)参加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中国当代画家》编委会策划的“笔墨三味——当代中青年实力派画家展”,先后在浙江萧山湘湖美术馆、绍兴青藤艺术馆和成都美术馆展出。
《山水》作品刊发于《上海书画》总第九期。
参加由上海书画院主办的“寄情丹青·海上名家迎春邀请展”。
2011年
作品《澄江清晖》、《密树清风》收入《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集·第一辑》,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品《石壁松云》、《雨余云气湿》、《秋江钓艇》、《烟澹欲无山》、《林影半潭春》、《浩歌向夕霁》,和陈翔文章《诗意地耕耘》、江宏文章《这就是畅神了》同时刊发于《中国水墨》第六辑刊发。
发表论文《王维绘画工作室考》、《绕不过去的“四王”》,先后载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刊》。
作品《秋江澄色》等六幅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当代画家》编委会主办的《以画为寄——中国当代文人书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并收入《以画为寄——中国当代文人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朱良志撰文评论)。
出版画册《邵琦山水画——只在此山中》(石建邦编),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品《松云书屋》参加由上海书画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画小品展”。
参加由海阔美术馆主办的“林泉高致·摩诘诗意展”。
发表论文《僭越与遮蔽》、《精神与神韵》、《海派无派》,先后载于《荣宝斋》。
发表论文《王微〈叙画〉解读》,载于《上海中国画院通讯》2011年第2期。
2010年
《松风如雨动天簧》等9件作品发表于《书与画》2010年12期。
参加由海阔美术馆主办的“林泉高致——2010年上海山水画邀请展”。
发表文章《中国美术的转型:现代性转向自我性》,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7日“艺术学”版,后收入《“四大主义”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系列研讨会文集之二:上海研讨会》,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收藏》栏目拍摄人物专题片《都市隐士的思考——邵琦》。
山水手卷《松风凉如洗》、《元人诗意图》参加上海书画院于上海图书馆举办的“第二届山水画小品展”。
参加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担任“中国艺术分场(五)”主持人。提交论文《视觉阻隔的画面:心像》并做大会演讲。
2009年
山水画作品《隔树人家有灯影》、《清响得松湍》参加上海书画院于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山水画小品邀请展”。
山水画作品《无限风烟属倚栏》、《清江晚烟》参加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作品展。
山水画作品《高树晚烟》、《茂松清流》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上海出版界美术大展”。
参加由黑龙江美术协会主办的“海上清风——上海山水小品展”,并收入《海上清风——上海山水小品》展览图录。
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型长卷《浦江两岸尽朝晖》的创作,和余欣合作山水画《浦江之源》。
发表论文《山水之外别有竹》,载《荣宝斋》总59期。
发表文章《出不去,回不来——读彭小佳的“书”》,先后载于《雕塑》2009年第2期总70期、《四川美术》2009年第四期总115期、《当代艺术新闻》2009年第五期总52期。
发表论文《王维绘画工作室考》,载于《上海中国画院通讯》总第二十八期。
主编《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著作《造物设计史略》(与朱淳合着),上海书店出版社。
担任上海书画出版社二十卷本《中国花鸟画通鉴》丛书编委。著作《花鸟画通鉴·浣却铅华》、《花鸟画通鉴·徐黄体异》(与江宏合着),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年
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画集《上海书画名家精选·邵琦》,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7年
出席中国设计史年会,发表论文《中国古典设计思想的现代启示》并做大会演讲论文收入《设计史研究》,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发表于《装饰》。
发表论文《与人的距离》,收入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校庆纪念论文《民俗美术研究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发表论文《艺念:当代艺术的命名》,载于《艺术当代》。
2006年
担任十六卷本《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副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画集《当代中国青年画家·邵琦》,河北美术出版社。
参加上海书画出版社暨《朵云》编辑部主办“二十世纪山水画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二十世纪山水画语境》并做大会演讲,文章收入大会文集《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品《高山流水》、《古溪清音》、《野色初凝》、《烟水空阔》、《松溪烟雨》发表于《书与画》,郑巨欣撰文《文韵酣畅》评论。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和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转型:现代性向自我性》并做大会演讲。
出版著作《山水画通鉴·胸中逸气》、《山水画通鉴·入缵大统》、《山水画通鉴·松江画派》(与谢兴涛合作)、《山水画通鉴·托古改制》,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年
作品《流光凝碧》、《古溪幽树》参加“朵云轩105周年同仁展”上海美术馆。
发表论文《三个展览,一堆问题》,载于《艺术家茶座》。
2005年之前
2004年
出版著作《中国画文脉——艺术院校研修丛书之一》,上海书画出版社。
参加汕头大学长江设计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岁寒三友——两岸三地·中国古典图形和现代设计研讨会”,发表题为《以线取象 以形写神——中国古典图形的认知与表现略说》大会主题演讲,并收入大会论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
应复旦大学《博雅讲座》邀请做《艺术与治学》讲座。
发表论文《“出路”与“主流”》,载于《艺术当代》。
2002年
出版著作《吴湖帆词典》(与江宏合着),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著作《中国历代名画点读·百竹图说》,上海画报社。
2001年
参加上海书画出版社暨《朵云》编辑部主办的“海派绘画国际研讨会”,撰写论文《现代认同与自我性》,载《海派绘画国际绘画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著作《酒酣心自开》(与郑巨欣合作),浙江美术出版社。
2000年
担任责任编辑的《现代设计大系》五卷本出版,获首届国家艺术类图书三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浙江省科研成果一等奖。
发表论文《传统与出路》,载于《朵云》。
1998年
出版著作《簪花仕女——先秦汉唐的绘画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年
出版著作《创造与永恒》(与江宏、陈翔合着),上海百家出版社。
1996年
主编出版《清六家画丛·王翚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年
参加上海书画出版社暨《朵云》编辑部主办的“赵孟俯学术研讨会”,做题为《巨眼之识——从董其昌看赵孟俯》大会演讲,论文收入《赵孟俯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发表论文《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历史地位》,载于《典藏》。
1994年
出版著作《民族艺术精华》(与江宏合着),福建教育出版社。
发表论文《中国绘画的私人化演化取向》,载于《朵云》。
1993年
出版著作《中国画心性论》(与江宏合着),上海书画出版社。
发表论文《线·私人化·动作整合》,载于《书法研究》。
1992年
参加上海书画出版社暨《中国绘画研究季刊——朵云》“清初‘四王’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专题演讲《“四王”——一个关乎当下的课题》,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参加无锡市举办的“倪瓒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表论文《西方观念下的被选择》,载于《青年报》。
1991年
参加《朵云》举办的“潘天寿艺术研讨会”。
参加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举办的“中国画艺术研讨会”。
发表论文《中国画的文脉》,载于《朵云》。
1990年
发表论文《重新发现时间——对〈论中国画的整合〉一文的时间观考察》,载于《朵云》。
发表论文《“南北宗”论语境展示》,载于《朵云》。
1989年
参加上海书画出版社暨《中国绘画研究季刊——朵云》举办的“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南北宗”论的语境展示》,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7年
发表论文《范式与式微》,载于《朵云》。
1986年
应邀参加北京大学“首届文学艺术节”,做“新具像的批评”专题演讲。
1985年
参与“西南艺术群体”的艺术活动,策划、组织《首届“新具像”画展》和《第二届“新具像”画展》。
随便看看:
- [未解之谜]动漫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动漫人物只有一件衣服没有,动漫界十大未
- [未解之谜]德国百年未解真实悬案阁楼每晚传出诡异脚步声半年后全家惨死
- [未解之谜]华山五大未解之谜,华山的未解之谜是什么
- [未解之谜]物理学中18个最大的未解之谜上篇内容,物理史上的未解难题
- [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地球上还有恐龙还活着吗,关于恐龙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 [未解之谜]小老鼠显本领最后一题,老鼠惨死的叫声会吓跑老鼠吗
- [未解之谜]珠穆朗玛峰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吗,珠穆朗玛峰照片背后的故事
- [未解之谜]这部纪录片曾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冒死拍下的画面却神秘失踪
- [未解之谜]我是一个恐龙迷,小小恐龙迷
- [未解之谜]古龙小说中的九大未解之谜,古龙小说十大谜团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