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论鲁迅「陈丹青我后悔年轻时妄谈鲁迅」
早年间,有人在鲁迅纪念馆中发表演讲时谈到:我喜欢鲁迅先生无非就因为简单的两点,一是好看,一是好玩,除此外,无他原因。
如此狂妄潇洒的话语正是出自于陈丹青,此人集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三者称号于一身,同时也是中国当代作家、画师木心的徒弟。
在当代,人们评论一代文学大师木心时总是绕不开自由、傲骨、激情和勇气这番词语。相应地,身为徒弟的陈丹青也不免受到影响,他的言论坦诚,带有批判性、性格狂妄又率真、作风高调敢言。
一、陈丹青---敢言者总是在风雨中独自行走有人说,他的性格较偏激极端,过于看不惯这个社会的种种,总想试图去改变些已经存在很久的现象和制度,热衷于去做不自量力又和自身搭不着边的事情,到头来也只不过是白忙活一场,也许他根本就不适合在这个社会生活,他太过于独特。
面对如此言论,陈丹青竟然笑着点头并一一应允,就连他本人也曾这样说:“以我的性格,在这个时代,我注定了会一败涂地。”
此言一出,不禁令人唏嘘,这番话是对自己清醒的认知还是对这个社会过于清楚明白而产生的无力感?我们竟无从得知。
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精神之一: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发声,从某些方面看来,也许他们两个的性子是有些相似的。
陈丹青的性格决定他的处事方式,当他在社会中看到某些问题时,总是忍不住去犀利指出其错误之处,他不甘心也不满足于只是看到,他要不假思索的站出来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时不止是简单的批判,而是大骂起来!
也许因为他的言论太过于直白和实在,直击现实的痛处所在,有人从心底里认同并直呼叫好,有人则不看好并觉得他做这些事情完全没有意义,全是在浪费时间。
其实从他在鲁迅公馆发表的演讲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怎么会有人说自己喜欢鲁迅是因为觉得先生好玩呢?况且还是个有些知名度的大家?
哪怕说一些文学作品优秀、文字直击现实、“骂人很厉害”、导师和革命家等等这样的字眼,大家也都会觉得很正常,没有什么问题但同时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所在。
二、陈丹青---大言阔谈鲁迅先生
陈丹青当然预料到在演讲的过程中舆论的反响会是怎样的,但他仍旧义无反顾。令人没想到的是,听完演讲内容之后观众却明显感受到陈丹青对鲁迅满满的欣赏,言语间还带有些许客观公正的意味来,从他的言论中可以读出来以下几点意思:
第一,他非常熟知鲁迅,从文学谈到政治斗争。简单的三言两语谈话间,就将鲁迅的生平经历、荣誉评价、作品内涵讲的很透彻,小到对鲁迅个人的评判,大到罗列出鲁迅周围熟知的人,并一一作比较,最后得出一个十分带有个人色彩的结论:“我认为鲁迅长得最好看。”演讲的语调那叫一个轻松自然。
谈到作品时,他是真的觉得鲁迅他老人家写文章不过是为了好玩,甚至可能是在半夜里写的正起兴,节奏便愈发停不下来,写完一篇文章之后抽着烟又忍不住再写一篇。
像《京派与海派》和《南人与北人》这两篇在《花边文学》中收录的,大可能就是先生瞬间来了兴致,在同一天就挥笔潇洒的书写起来。
第二,他欣赏鲁迅,从作品到性情。在作品方面,陈丹青坦然表示:“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他的作品中遍布各种不起眼的好玩,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那样写的,但我就是觉得好玩。”
他提到《论“他妈的!”》这篇文章,就当大家读着都以为是鲁迅在批判国民性的时候,陈丹青却说这不过是老先生在嬉笑怒骂间随便写写的文字,只不过恰巧成了文章,写的时候恐怕心里还十分得意,在他看来:鲁迅的思想高度早就站得比文章还要高了,他的愤怒更像是一种漂亮的文学。
在性格方面,他在演讲中提到关于鲁迅先生的谈话录,里面有写到这样的说法:几乎每个人提到鲁迅都避不开诙谐幽默、随便、爱开玩笑等词汇。这与大众所熟知的很凶很苦、一天到晚发脾气并且总爱骂人的形象并不相同,反而鲁迅有着浑然好玩的态度。
那到底是为什么陈丹青会说鲁迅是好玩的?听演讲的观众很不解,来到演讲稿的结尾处,陈丹青最终给出一个模糊又清晰的答案,他直爽表示出个人意见:“恐怕是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学越来越不好玩了。”如此直白大胆的言论,不愧是出自于陈丹青之口,率真不怕得罪人。
其实陈丹青对鲁迅的谈论不止于此,他前后一共进行过七次关于鲁迅先生的公开演讲,甚至专门出刊一本书叫做《笑谈大先生》。
在这本书里详细记录着每次演讲的文稿内容,书名看似笑谈,其实也只是为了让观众听起来轻松而已,并不代表陈丹青本人对鲁迅的不尊重、不尊敬,即使他发言的调性依旧坦率依旧直截了当。
可为何如此直白露骨的言论,多年之后却在陈丹青那里只得到一句懊恼的话:我后悔年轻时妄谈鲁迅。
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一开始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年轻时陈丹青年少气盛,心气高,压根瞧不上鲁迅先生的作品,有过一些鲁莽的行为和辱骂的言语,毕竟看不上骂鲁迅的人多了去了,但多年后幡然醒悟的也是大有人在!
一经了解却发现不然,陈丹青甚至可以说是鲁迅先生的“理智粉丝”,他拜读过数本鲁迅的作品并被其深深折服,言语间也满是对鲁迅的欣赏之情,甚至心中产生了想要与鲁迅见上一面的想法,也曾说过:“鲁迅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既然如此,那又何来后悔谈论一说?
三、陈丹青---年轻的狂妄使我追悔莫及细细去了解,才真正明白陈丹青的意思,因年轻所以阅历不够丰富,当时对于鲁迅先生的看法和观点也只流露于作品表面,并未真正深刻了解到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所代表的时代意义。
仅仅只是去了解到表面层次,就说自己懂鲁迅明白鲁迅思想,就敢开始在公众场合大肆“自以为是”的谈论鲁迅,陈丹青又表示:到了如今的年龄,才明白鲁迅是真的牛,我不足以谈论他,对于曾经的无知行为,我很惭愧。
他这一番话又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有很多人表示,在年轻时不懂鲁迅,上学时只知道有太多他的作品要来读背和默写,因此大多会带着些抵触心理,排斥主动去接触鲁迅文学,不愿意和没有兴趣去了解文字究竟要表达什么,关于所蕴含的真正内涵,也没多少人会去深究,顶多有时只会略带调侃的说一句:鲁迅骂人是真的一流,见人就骂。
在骂人语录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流传的这一句: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再走近看,原来是郭沫若先生。
关于这句话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声称鲁迅骂人还未这么直白,估计是旁人仿写的文风,也有人说以鲁迅的性格这番言论还是说的太轻!
无论怎样,鲁迅和郭沫若在文学上斗尽大半生却是一点都不假,二人立场不合矛盾深重也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实,可即便二人不合到如此地步,可郭沫若到最后还是对鲁迅作了高度评价:“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
在鲁迅逝世后,郭沫若悲痛表示了自己的悼念,十周年后,郭沫若又再次发文表示内心的痛惜!可见,鲁迅的文学和其本人造成的影响力是深远的。
四、年轻人---岁月使我更懂鲁迅再说回来当今年轻人,恐怕只有到达一定的年龄,才会理解到简单文字底下不平凡的意义,有句话特别贴切这种现象: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而曲终又人散。
人生需要时间来沉淀,阅历需要经历来丰富,只有经过岁月的磨炼,才会对人生有新的理解,年龄在一个人身上留下的痕迹能够让大家真切体会到人生百态和生活的酸甜苦辣。
有些经典是值得一读且认真去读的,就像对鲁迅的文学作品,初读和再读的心得体会是不一样的。
比如鲁迅的经典语句: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无花的玫瑰》
初次读时,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觉得这大概的意思不过是谎言盖不住真相罢了,除了这层还有什么?但经过那么多年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体会了一把社会的毒辣摧残,见证了那么多复杂的人性,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
它饱含了鲁迅先生穿过时间想要告诉我们最真诚的话语,它掩盖掉许多人的血泪和不甘、辛苦和无奈、隐忍和妥协,有多少人的叹息声都被残忍的压迫在这句话下?怕是数也数不清!
再比如这一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少年时阅读,只是似懂非懂,只天真觉得这个“路”只是人脚下实打实走路时踩的路而已,那时觉得有些林间小道确实是人走出来的,人越多道路越清晰,鲁迅说的话果然还挺对的,现在想想那时的想法实在是太单纯了。
如今再去细读且结合自身经历,只不断感叹人生,唏嘘岁月,而每当历经磨难和挫折的时候,这句话总能作为努力前进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不能轻言说放弃。
既然总有一个人要做领头羊,那为什么不能是自己?是怕失败吗?可没有失败哪里来的成功!它激励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它迸发出希望的曙光,带给我们不断前进的勇气!
最后谈到的是鲁迅先生的遗言,有两条令人感慨万千。
第一条是: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在经历了多次欺骗和空欢喜后,再去回味这句话的内涵,便越发能够领会意味,在人生这条道路上行走,把自己变优秀是唯一的捷径,歪门邪道断然不可取,全然相信别人亦是愚蠢的行为,直到了解到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才明白原来这是他一生的感慨。
第二条是: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这句话作为我们的为人处事之道是十分实用的,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人狠狠伤害了你,有旁人热情的来劝说你:“算了吧,我们宽容一些,不要和他计较了。”那么假若你遇到这样的人,以后就请不要再联系了。
像有些事情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宽容二字来简单解决的,人性本就是如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正关心善待你的人也许只有你自己,在当今这个世道,靠自己而活永远是最后的王牌!且是赢牌!
这不禁令人想起相声演员郭德纲的一段话:“其实我挺厌恶那种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这种人你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可简简单单的话语却要反复地在不同的年龄段去揣摩几番才能明白其中的意味,这也就是鲁迅文学的魅力所在。
似乎也明白陈丹青为何懊悔年轻时大谈鲁迅,年纪轻轻又有多少的经验来真正体会到鲁迅心中所想?恐怕大多数都是自己的主观臆断罢了!岁月不饶人,但岁月也曾慷慨馈赠过我们一份独特的礼物:成长。
只有充实和丰富自身且不断努力,才能够收获一个不错的果实!
陈丹青先生在《母语与母国》中,回忆木心先生,提出“爱国不是一味苟同”,你怎么解读?
爱国当然不意味着“一味苟同”。
同样的,爱国也不意味着“一味批判”或嘲讽或谩骂
国家需要批评者,一如人。但批判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以理而服人,才可达到鞭策的目的。
批评使人进步。
但当下,有一批人,以某些文人为首,为了批判而批判,几乎已经疯狂到了“凡是中国的必反对,凡是外国的必吹捧”的境地。这样的批判,非但不能服人,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反而让人心生厌恶,避之如秽蝇。
~以偏概全。这是他们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明明是个别事件,他们必上升到国民性高度,继而攻击当下,再而攻击“自古以来”,从文化到政治骂个遍;
~双重标准。这也是他们的“杀手锏”之一。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审视中国,不惜以最大的善意诠释“外国”。比方说他们吹捧华盛顿如何的伟大,把“权力关进笼子”。而对中国中古时代的皇权,却以现代西方文明的标准鞭挞。
华盛顿,一个不愿意把奴隶从笼子里放出来的人,也能称之为“把权力关进笼子”?进而“伟大”?
这就是他们的双标。
~自由与独立的假象。这是这帮人特别吊诡的地方,每每吹捧自己如何的追求自由,却容不下别人任何的不同思想和言论,否则必斥之为“愚昧”;无时不给自己贴上“独立思考”的标签和光环,但他们的“独立思考”,无非是一个会识字的小学生都能贩卖的西方文化的那些口号,甚至连词句都懒得改一下。
他们的所谓自由,就是别人只有吹捧他们的自由,绝无反对他们的自由;他们所谓的“独立思想”,无非就是照搬别人的文字
……
这样的“不苟同”,比之“一味苟同”,并不来得哪怕半点优越和有意义。
当下中国,需要真正的“不一味苟同”者,而不是哗众取宠之辈,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