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未解之谜 正文

始建于1821年的老屋地宫内藏着这么多宝贝

作者:eric 时间:2023-09-11
导读:【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第156站:靳氏博物馆始建于1821年的老屋地宫内,藏着这么多宝贝老家许昌文·图梁耀国8月1日晚九点多了,俊杰哥发来两篇介绍灵井镇靳庄靳氏博物馆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56站:靳氏博物馆

始建于1821年的老屋地宫内,藏着这么多宝贝‖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8月1日晚九点多了,俊杰哥发来两篇介绍灵井镇靳庄靳氏博物馆的短文及位置截图。致谢之后,我当即回复,抽时间去参观一下。

周六天气预报有雨,吓得在家憋了一天,结果没下。周日天气预报还有雨,六七点的时候沥沥啦啦还在下,八点才住。一看雨住,我再也按捺不住那颗骚动的心,骑上车子出发了。

许禹路上拉石子的大货车一辆挨一辆,它们如脱缰的野马,风驰电掣。车后卷起的泥水如雨雾般飘在脸上、身上,迷眼不说,还脏乎乎的。无奈,我在河街路口拐了弯,然后走河街,走白兔寺,一路向西,直至靳庄。

靳氏博物馆藏在靳庄一条泥泞的小巷里。

九点半赶到博物馆门口,发现大门锁着。我等了一会儿,看见有位大嫂从堂屋里出来,连忙喊住了她。

下图:靳氏博物馆大门。

大嫂开门时嘱咐我说,进去参观是要收费的,票价二十。我说二十就二十,既然大老远跑来了,不能因为这点钱白跑一趟。

步入院子,迎面是一堵影壁墙。北半部,是介绍靳氏祖先靳尚的。(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耐人寻味的许昌小村:茶禅有味,庵棚无门)

靳尚(——前311年),芈(mi)姓靳氏,战国楚臣。受封于靳江,世称靳尚。《通志氏族略》,“楚大夫靳尚,汉有靳歙,又汾阳侯靳强。”其子孙封地为氏,今宁乡花明楼有大夫堂。传说这里曾是楚怀王赐给大夫靳尚的养老宅第。靳姓在今中国大陆的百家姓排行榜上名列第168位。

下图:靳姓始祖靳尚。

南半部,则书写着靳氏家训:

孝敬父母,关爱兄弟。

敦睦宗族,重视情谊。

铭记祖德,依时扫祭。

亲善乡党,友好邻里。

诚恳待人,礼让谦虚。

品行端正,心底仁义。

尊师重道,知行合一。

敬老爱幼,彬彬有礼。

热爱祖国,尽心效力。

忠于职守,注重效率。

笃行公德,顾全大局。

遵守法律,维护秩序。

交流合作,双赢共利。

胸怀坦荡,无愧天地。

照章纳税,适时服役。

不忘本源,谨守谱系。

下图:靳氏家训。

影壁墙正中,挂了三只古色古香的编钟灯。听大嫂解释说,挂这些灯是有寓意的,意味着“看到古文化就是中”。高手在民间。听到如此创意,我不由得暗竖大拇指。

当我问及创建靳氏博物馆的初衷,大嫂笑言道,我怕说不囫囵,墙上写的有,你自个看吧。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西墙上写有靳氏博物馆简介:

靳氏博物馆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一家民间博物馆,位于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靳庄,原为靳氏祖居,由几幢古建老房和地宫组成,院内老屋为泥砖青瓦结构,建于1821年(清道光年间)。创办人为收藏家靳志军先生。其太爷爷靳风聚(1864——1957,又名靳子冲),清同治年间秀才,博古通今,学历丰富,又乐善好施,热心为乡党邻里授业解惑,深受乡人尊重;其爷爷靳保中(1924——2008),中共党员,在任村支部书记期间,克勤克俭,一心奉公,经常接济贫苦村民,德涧一方;其父靳钦雨续家族遗风,生性宽厚,仁德善良,勤俭持家。

靳志军先生感念先祖恩泽,并积极响应“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号召,于2017年将祖屋开辟为博物馆,以追古怀今,传承文明。

走在用废弃石磨铺就的甬道上,看两侧种着几畦葱,几圃甜瓜,使得这里既具文化气息,又颇具田园味道。

下图:庭院一景。

大嫂领我先参观的是门头上挂有“家风传世”匾额的老祖屋。这座已有二百多年房龄的老房子,为旧式三开间、两棚楼建筑。一层为半圆券门,对开式屋门,木格子窗户;二层中间开方形亮窗,两侧为半圆券亮窗,里边还安有一层木格窗户。屋檐下,还留着一排鸽子洞。由此看出,房子的老主人有养鸽子的雅兴,很会生活,也很有情调。

厚实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古旧气息扑面而来。八仙桌、太师椅、条几、香炉、四扇屏,另外还有黄花梨木柜子、坐婆车、织布机、护梯、老字画等等,它们无不蒙着历史的尘埃,原生态地呈现于眼前。

据大嫂讲,她的三爷膝下无儿无女,分家时只分到了这套黄花梨木柜子,结果被划为贫农。她的五爷分到了这座老屋,结果被划为大地主。谁能想到,亲兄弟两个,结局会是如此的不同。 大嫂说自家的那副护梯,上面绘的有花有鸟,另外还有梯斗,比现在这副好看许多,可惜破四旧时不知弄哪儿了。

下图:《十八罗汉图》酒坛及酒架。

就在这时,靳志军先生带着她的闺女靳子英赶了过来。大嫂一看这情况,说让俺孩俺孙女给你讲吧,他们比我讲得好。不等话音落地,她就急急慌慌离开了。

靳先生说早些年前,这座老屋作为家里的厨房,一天到晚烟熏火燎,当时又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所以屋里的墙壁、楼板、瓷器表面,以及字画,都蒙上一层厚厚的油烟。经靳先生提醒,我才注意到屋里的景象还真是这样。

下图:被熏黑的书画作品。

青花瓷山水四扇屏上,落满了烟尘。抹去烟灰,我才看清上面的题跋,从左到右依次是:

山色有无中 江山天地外

山色四时碧 溪水七里青

溪水四时佳 今日更奇绝

天清远峰出 水落寒沙空

落款:甲子年汪野亭作于瑞山

下图:四扇屏。

汪野亭,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艺术家,是珠山八友大师之一,工画花鸟山水。倘若靳先生收藏的是真品的话,肯定老值钱了。

下图:四扇屏上显示为汪野亭作。

四扇屏旁边,挂了几幅字。一幅内容为:文生大人雅正并嘱 千秋展望 大明成化廿二年孟友之月 碧石

另两幅内容相连,对仗工整:

深思日月两沦天地眼 点复诗书万卷圣贤心 落款仍然是碧石。

据此推断,书写者碧石肯定与靳家有交集,不然也不会留下这么多的墨宝。

还有一幅画,因烟熏得厉害,画的上半部内容已看不大真切,下半部依稀可辨有两快速落户上海 undefined位着长衣长衫的人物,立于悬台之上,听松涛,看流瀑,似乎在谈论着什么。树荫下,两位童子似乎在备酒备菜,待二位先生回来后,推杯换盏,小酌几杯借以助兴。简言之,古人安然悠闲的生活态度跃然而出,在画面中真切地得以表现。

随后,我被靳先生带进西边的屋子,见八仙桌上,条几上,甚至是地上,摆了大大小小十几件青花瓷。靳先生说少部分是祖传下来的,大部分是他从湖南怀化收来的。明清时期,大量青花瓷由江西景德镇销往湖南怀化,民间藏品数量庞大。得知这个信息后,他专门跑去收购了这些瓷器。

在这所房子里,最吸引我的有两样宝物,一样是三尺多长一尺多宽的汉砖,一样是靳先生爷爷留下的自行车执照。汉砖保存完整,遗憾的是,由于屋里光线太暗,上面的图案根本无法辨识。一样是蓝皮黄字的《许昌县自行车行车执照》,它绝对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骑个自行车还需要执照,在现在人看来,绝对不可思议。

下图:自行车执照。

至于那些农耕时代留下的农具、工具,很多地方都有展示。正因为看的太多看俗了,我扫了一眼就离开了这里。

刚出屋门,正好看到有游客进院,靳先生快步上前迎接,他的女儿靳子英顺势接替了我的导游角色。交谈得知,这个瘦弱的小女孩儿上初二,趁暑假来博物馆帮忙,或做保洁,或做导游,或带弟弟,尽可能地减轻父母的负担。

博物馆里的绝大多数藏品收藏于院子下的地宫中。跟着口齿伶俐的小导游一下入地宫,溽热顿失,清凉临现。

据子英同学介绍,地宫很早以前就有,只是面积小,前些年才用挖掘机挖成现在的规模。为了排湿,防止藏品因潮受损,地宫留有多个抽气孔,以保证空气流通、干燥。

当初挖地宫时,挖出来的有青釉瓷器、青铜酒樽、黑色陶罐,以及一排步枪子弹,这些,均可在展台上找到实物。当然了,还是外购的藏品居多,有唐三彩马和唐三彩人物,有各式各样的化妆盒,有名目繁多的瓷器,还有外观拙朴的陶罐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下图:靳子英同学写的解说词。

在地宫出口处的墙上,绘了一幅《忠义神武》图,内容为关羽夜读《春秋》。图的左上角,题跋一首《三国演义》中的五言诗: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军。

两旁对联是:

忠义神武灵佑仁

勇武显护国保民

参观结束,我一直在想,靳先生办这么个博物undefined馆,本意是什么呢?是为了显摆靳氏家族曾经辉煌的过去?或是为了卖门票以此发家致富?以上这两种无端的假设,最终都被我否定了。我觉得,靳先生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此事,想必他和我四处乱跑一样,仅仅出于对收藏的喜欢而已。

喜欢就干,这就行了。

下图:院落(左为百年老屋)。(文首图:古画局部)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西安大雁塔底层经探测有空洞,疑为地宫,它的地宫里究竟藏着什么?

2008年5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表示,和陕西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王亚荣认为,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大雁塔地宫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大雁塔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介绍,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

建筑结构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盤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大雁塔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煞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

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碑与《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由右向左书写,置于西龛,《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由左向右书写,置于东龛。两碑分别由唐太宗李世民和皇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

160万件中国国宝深埋地宫,为何每年2700万游客,却没人能看到?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之中,不仅诞生了诸多的英雄人物,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宝物,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堪称国宝级的物品都销声匿迹,甚至有大量的宝物被埋藏于地下。在我们中国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它是历史上多个王朝皇帝的居住之地,每年吸引海内外2700万人参观,在它的地下埋着160多万件宝贝,它就是故宫。


很多人都去过故宫,感受过它那独特的历史风度与历史韵味,却鲜有人可以见到那些珍宝,在我看来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既然被称之为国宝级的珍宝,并且数量如此之多,自然不可能轻易的对外展示,这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国宝的安全,以防止“有心之人”对国宝产生觊觎之心,毕竟,不公开对外展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就不知道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珍宝,而这些珍宝是否值得自己去冒险,自然也就以另一种方式保护了我们的国宝。


其次,这160万件深埋于地下的国宝处于故宫之下,所以,即使知道这里有很多珍宝,也没有办法全面的开采,这也是考虑到故宫自身的安全,我们不可能为了地下的宝贝而牺牲故宫这件艺术瑰宝。即使是在地下建造相应的展示厅,这其中的工程量着实是不小,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安全性问题,所以,对于这160万件宝贝,能做到的或许就是将开采出来的一部分公开展示给大家,以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至于其他的珍宝,则一切随缘吧。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国宝,见证我们国家曾经的辉煌历史,可我们也要考虑全面一些,以便于更好地保护自身与国宝的安全。这也许就是这些珍宝一直处于人们视线之外的重要原因吧,不过故宫还是有着其他诸多值得观赏支之处,大家有机会可以好好的预览一番这里的风景与古迹。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天钥桥路518号 电话:13370044850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