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的举措之一,2013年9月,落户于闵行区浦江镇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正式开学。今天,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举行办学5周年纪念活动。
该校由闵行区人民政府投资兴建,享有上师大附中同样的市示范性高中政策。如今,五年过去了,数百名学生从这里出发,获得的不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更是心中对未来道路的清晰展望。校长巩清明认为,一所优质的高中要“适性育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面向未来的个性化教育。
来源/校方供图
生涯导师,引领学生明晰未来
“+3”科目如何选择?如何将所选科目,和高校需求、个人志趣相匹配?高中阶段应该参加哪些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经历?随着高考新政出台,这是很多学生共有的疑惑。
通过与上海长宁现代教育培训中心合作,一个由学科课程与社会实训相结合,课堂授课与导师制度相结合,升学指导与电子化互动平台相结合的生涯教育实施项目在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启动了。课程分为八个版块,贯穿高中三年的教学活动及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入学伊始,就会接受一项涉及任务偏好、动机、工作环境、兴趣、和人际关系偏好等175个因素的综合测评,系统会将这些偏好与678个职业进行对比并进行匹配。在专业的生涯导师指导下,学生将了解报告中各项参数、各项描述的具体意义,并根据报告,综合工作内容、自身受教育要求、职业的饱和度、以及其它信息,做出更好的规划。
高一寒假,学生将根据职业兴趣不同,来到光大银行、交通大学、彩虹鱼实验室、香季咖啡等四处职业实训基地,在职业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与导师和小组同学围绕职业方向和择业观进行探讨。学生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与职业导师和课题老师进行主动、紧密的沟通,丰富报告内容,解决自身困惑。
来源/校方供图
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学会提问
作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分数不低、成长经历相似,然而,副校长赵婷坦言,在一次学生问卷调研中,校方发现,这些来自各个学校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却有着一个大致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不会“提出问题”,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
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升级。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自2013年学校开办以来,始终在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框架,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统整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研究型课程。学校开设的音乐艺术鉴赏、陶艺、金融创新实验课程也广受学生欢迎。在闵行分校,清晰的学生能力发展脉络已经形成——
高一,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在有启发的条件下能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学会搜集资料并能撰写文献综述;高二,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或筛选出适合自身的研究课题;高三,能选择与生涯规划有关的问题,自主开展探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并有效地与专家沟通。
“以往,我们仅仅要求学生在参与一项活动后,上交一份报告,或者一份小结,如今,我们更倡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带着问题去学习。”副校长谭荣生介绍,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延续了上师大附中特色课程,景观文化课。高一,全员参加南京、扬州景观文化课。高二全员参加杭州、绍兴景观文化课。如今,每名学生都会准备好课题再出发。“玄武湖垃圾桶布置有效性调查”“当地常见植物习性、入药状况的调查研究”“旅游文本英文译文的规范性研究:以中山陵旅游文本为例”“瘦西湖的景观格调与古典文化特性之关联研究”“基于景区实际情况转弯处凸面镜的设计”……学生的课题涵盖人文历史类(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也有自然科学类(地理、生物、化学等),往往给老师带来惊喜。
此外,学校特邀来自上海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和院校的专家、教授组成校外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涉及的领域有社会科学、人文素养、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来源/校方供图
双新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016年,为帮助学生接触科技前沿领域,经历创新学习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上海师范大学科技策划与传播中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推动成立了上海中小学新科学新技术创新课程平台(简称“双新课程平台”)。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成为牵头学校之一。
目前,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开设四门双新平台课程,分别为离子液体、探秘益生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利”日当空。校科研室主任、化学教师胡亚芬以《探秘益生菌》课程举例,在学习中,学生有机会走进光明乳业博物馆和生产基地,面对面乳业研究专家请教。在校园中,同学们从饮水机取样检测水质,调查食堂餐具上残留水分的微生物含量,研究益生菌酸奶常温下需要在多长时间内饮用完毕。“面向未来的学习,并不侧重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能发现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善于将知识和生活结合。”胡亚芬强调。
来源/校方供图
【毕业生感言】
社团活动激发音乐梦想
贺致备(上师大附中should届毕业生,现就读与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
学校成立之初,虽然学生数量少,但社团活动仍然开展起来了。作为一名在音乐(声乐,二胡)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音乐社自然少不了我的身影。每周,在专业老师带领下,我们组成各个不同的组合,比如钢琴三重奏、流行乐队、民乐小合奏、无伴奏合唱等。每年元旦联欢,我们更是文艺节目的主力军。音乐社的活动不仅提高了我的音乐素养,更拓展了我在音乐方面的认知,坚定了我的音乐之路。高三,我在高考志愿表里郑重地填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最后我被上音艺术管理系录取。我感激高中阶段的校园生活激发了我内心的热情,让我得以享受着自己所从事的专业。
拓展课程坚定从医之路
范晨敏(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2017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在附中,我选择了生物益生菌培养课程。我们亲自动手培养微生物、设计课题、探讨现象、进行验证试验。这一课程激发了我对于实验和生命科学的兴趣,以及对于复杂问题的好奇,也使得最终我在最终选择了临床医学——这一人文性与科学性兼备的专业。它一方面能够兼顾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一方面医学是一门人学,是我所认为最为精妙、最具魅力与神秘感的学问。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