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实行什么兵制
明朝的军户制并非仿效元朝,而是类似东汉世兵制和唐初府兵制的形式。
元军主力是蒙古诸部军和探马赤军,他们虽然大量成建制部署在中原,却仍保留着游牧时代的高度集中和不事生产,除了通过征发和赋税豢养,也要在驻地周围圈占大量“牧地”养兵养马,因此元朝始终无法解决军民、蒙汉基本利益尖锐对立的问题。而由汉人、南人等组成的汉军、新附军地位低下,待遇菲薄,在军事上始终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
明代之所以要采取卫所制,主要是为了兼顾全国布防和节约政府开支,因为经过元末战乱后天下凋敝,府库空虚,残元势力仍然强大,迫使明朝不得不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已控制地区的布防就必须考虑一个经济有效的手段,卫所制既能在广大地区维持一个到处密集布防的态势,又因为每个卫所驻军不多,卫所又采取屯田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无需政府额外开销太多,朱元璋自己说“我养兵百万,要不费国家一粒米”,就生动说出了自己搞卫所制的目的所在。东汉初刘秀废州郡兵行世兵,唐初李渊废长征兵置军府,都是在天下初定、军费不足,却又要维持大范围布防和“养兵百万”需要时的变通措施,且都具备实行这类“寓兵于屯”措施的一个基本条件——长期战乱后天下到处时无主荒地,可以从容安排诸如卫所、府兵之类屯田,而不至于激发民愤。
明代实行卫所制的另一个便利条件,是大量“从龙功臣”愿意接受世袭卫所军官、从此世世代代成为有一点(但不多)特权军户。不要只看到朱元璋大杀功臣,他所杀的主要是尾大不掉的公侯两级功臣,而真正追随他打天下的大头,却是那些一同起兵濠泗、转战南北的中、低层官兵,这些人是他必须倚仗依赖的核心力量,需要给他们一个体系性的安排以免他们离心离德,但又不能让他们坐大失控,通过遍布全国的卫所和大大小小的世职,让这些濠泗子弟世代为大明江山效力,却又不让他们掌握过多权力,是性价比最好的安排。事实上这些世袭大小卫所职位的濠泗子弟基本上和明朝相始终,而明朝皇族也刻意笼络,成祖以后的皇后、藩王妃,绝大多数从卫所世职家族女儿中遴选,而很少选择贵族或世家的女儿。
但卫所最大的问题,就是军人长期且农且兵,结果往往变成了不农不兵,看似养兵百万,实则战斗力令人担忧,且卫所制将每个军事单位的兵力切割到很小,平时和战时编组又完全不一样,除非大规模校阅,大多数官兵并没有机会接触和掌握复杂的兵器、战法,搞搞地方治安还行,碰上劲敌往往不堪一击,后来刘六、刘七之变,卫所兵一触即溃,实际上并无多少日本浪人成分的倭寇更把东南卫所的虚弱暴露无遗,问题就在于此。
因为明朝军本来就是依靠鞑官为战斗骨干建立起来的,收编了大批量的蒙古色目军户充当爪牙,所以军队很自然的沿袭了蒙古风气。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