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大墓之谜,东周大墓有哪些
汉武帝的夜光杯 考古现场在线 2023-06-08 19:36 发表于福建
2017年初夏的一天深夜,河南南阳市夏庄村的野外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附近村民家的窗户被震得“哗哗”作响。村民中很多人都被这声巨响惊醒,个个惊疑不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直到次日一早几个村民下田锄地,才弄明白了昨晚的巨响是怎么回事——村民们在田里,发现了好几处盗洞。
有人盗墓!
村里立刻将此信息上报了当地的石桥镇派出所。警方当即赶到事发地,经现场勘查,证实昨晚巨响确系盗墓贼炸墓发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盗洞还没有打到墓底,这表明珍贵的文物很可能还未被盗。
当时发现的盗洞
不过即使是这样,古墓的状态还是令人担忧,警方随即拉起了警戒线,并在现场安装摄像头,对古墓加以保护。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及南阳市文物局对这座突然出现的古墓非常重视,立刻委托了2名专家对该墓进行初步探查,准备摸一摸古墓的情况。两名专家均来自中国先秦史学会,接到委托后当即前往夏庄村进行实地调研。
不见冢
赶到地头后,两位专家在盗洞附近进行了仔细勘查,他们发现盗墓贼从地下带出的土中混有大量细小的碳粒,二位专家本就是经验丰富之辈,立即联想到了考古学上一种著名的墓葬形式——积炭墓。
云南发现的一座积炭墓,黑色部分即墓室中填充的木炭
所谓积炭墓,是指墓主为了防潮,在墓室内填充大量木炭而形成的一种墓葬形制,目前发现的积炭墓最早可达西周晚期。
这个发现让两位专家欣喜异常,当即将收集到的多组碳粒样本送往中科大进行碳14鉴定,最终测定结果表明,该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属于战国中早期时候的墓葬。
在战国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有能力使用积炭墓的大多为上层贵族阶级,很显然,夏庄村里的这座古墓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但令人奇怪的是,像这种贵族大墓,通常上方会有巨大的封土堆存在,然而现场却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农田,它的封土堆究竟去哪了呢?或者说,这座大墓一开始就没有封土?
怀着这个疑问,两位专家进入村里走访,希望能从村民处打听到一些情况,而正是这次走访,让他们找到了关于此墓的重要线索。
据夏庄村村民反映,大约半个世纪以前,古墓的上方并非是现在这样的农田,而是确实有个巨大的土堆存在。
村民们描述,那个土堆高约20多米,共分3层,顶部建有庙宇,中间有条道从堆下直通堆顶。在上世纪70年代时,这处土堆都还存在,后来夏庄村人口日增,便有人家从堆上取土建房,后来更是家家户户都去挖土,久而久之,这土堆竟是被挖得一干二净,成了今日这般平坦的模样。
专家根据村民描述手绘的封土堆草图
两位专家听完村民所言,心中很是惋惜,不过村民接下来提供的另一个消息,却又让二人兴奋起来。村民们表示,虽然土堆已经不复存在,但土堆顶上的那座古庙却在后来被人重建。专家一听这消息,当即赶到了村民口中的小庙。庙里现在还有位庙祝,据他讲,小庙是1996年重建的,如今庙里还保存着当年堆顶上残留的一块石碑。
有碑?
这个消息让两位专家可谓是喜不自胜,当即赶到了石碑所在处。
经二人对残存碑文的辨认,此碑立于清道光时期,内容为某文士的一篇小文。这些也就罢了,关键是,碑文上特别提到了这处封土堆的名字,这个名字不但证实了土堆下是一座古代陵寝,而且这个名字本身也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古怪——不见冢!
石碑上所刻的“不见冢”三字
不见也要见——大墓发掘
“不见冢”这三个字里到底蕴含着什么深意,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如果只从文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倒是可以理解为“看不见的墓”或者“不愿被别人看见的墓”这两种含义。
有意思吧,但我要告诉你,更有意思的还在后边。
按理说有了陵墓的具体名字,一般都能找到其对应的墓主是谁,比如一说起乾陵,都知道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又比如南京明孝陵,一提起都知道是朱元璋的埋骨之所。
但这个“不见冢”却是诡异的很,专家们翻遍了史料,也没找到它的墓主是谁,唯有1994年的《河南文史资料》中提到,1927年2月17日,在不见冢的位置曾出土过一口古编钟。经摸排调查,专家们惊喜地发现,这口青铜编钟居然就保存在南阳市博物馆。
据了解,此编钟出土后一直在当地流传,1975年南阳市博物馆向社会征集文物,这口编钟就是在那时被捐献到了馆内。
1927年出土的那口编钟
编钟这个具体实物的存在,无疑再一次证明了“不见冢”的高规格,而“不见冢”墓主能拥有编钟这等重要礼器随葬,其身份定然是非同小可!
2023年3月,为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南阳市有关方面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展开对“不见冢”的考古勘探工作。
在考察之初,考古人员心里便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这是一个罕见的大墓,但在初步勘查完成后,“不见冢”显露出的庞大规模仍是让专家们大吃一惊。
经测量,此墓为甲字型竖穴土坑墓,其总长高达约66米,其中仅地宫就长40米、宽38米,面积比3个标准篮球场加起来还要大。
除此之外,考古队还在大墓周围发现了数十座同时期的陪葬墓,同时又于该墓西侧约2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长达75米、宽近10米的巨大车马坑。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不见冢”的墓主身份极为惊人,他究竟会是历史上的哪个著名人物呢?
“不见冢”陪葬墓航拍,陪葬墓排列整齐,规模浩大
问题的答案显然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揭开。然而大墓的发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从2023年开始,“不见冢”的发掘工作就一直在持续进行,2023年,“不见冢”里终于出土第一个重大发现!
“不见冢”的墓主究竟是谁?
考古队挖出的是一架马车,只不过这架马车与其他马车不太一样,它一共配置了6匹骏马。
“不见冢”里出土的正是著名的“天子驾六”,而且这个“天子驾六”的规格与2002年洛阳出土的“天子驾六”几乎完全一样,其车衡都是4.5米。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极其惊人的,早在初步探明“不见冢”规模的时候,就有众多考古学家怀疑它是一座天子规格的帝陵,只是当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
如今“天子驾六”的出现彻底证实了这一猜测,“不见冢”就是一座东周时期的帝陵级墓葬!
“不见冢”车马坑
“天子驾六”的出土意义不可谓不重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众所周知东周王朝的首都在洛阳,所以历代周天子驾崩后大多葬在洛阳附近,而南阳与洛阳仅直线距离就有200多公里,为什么会在南阳也出现了一个疑似“周天子墓”呢?
目前历史学界包括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很可能与先秦史上一起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关。
公元前520年,东周第12任天子周景王驾崩,王位空悬,于是东周王朝立刻陷入了诸子争位的情形。当时周景王诸王子里有能力争夺王位的共有2人,一是周景王庶长子姬朝,又称王子朝,其人在周王朝根深蒂固,极有势力。二是周景王嫡长子姬猛,其人大义名分在手,颇受国人拥戴。两人经过一番龙争虎斗后,最终姬猛在国人的支持下继位,史称“周悼王”。按理说王位归属已定,争位这事就该划上句号了,不过王子朝并不甘心失败,周悼王登基不久,王子朝就发动政变夺取了洛阳。
“不见冢”陪葬墓中出土的彩绘陶俑,展现了东周时期人物的服饰打扮
在政变过程中,原本拥护周悼王的贵族纷纷出逃,周悼王被赶来支援的晋国大军救下,不过悼王被救后也没活多久,几个月后病死。此时王子朝已自立为天子,晋军不服,旋即发起猛烈攻击。此后双方大战近5年,最终王子朝一方战败,于是王子朝将周朝八百年来积蓄的典籍席卷一空,率众南逃投奔楚国,史称“王子朝奔楚”。
“王子朝奔楚”是中国先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目前普遍认为,正是因王子朝奔楚,其携带的周室典籍从此流散于天下,间接促成了后来诸子百家的兴起,同时也是因为王子朝败于晋军之手,自此周王朝权威一落千丈,诸侯国的力量全面兴起,不久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据研究人员初步判断,该墓地疑为东周时期贵族墓葬群,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00百年前后,与王子朝携周典奔楚的时间高度吻合。
“不见冢”中出土的青铜矛,两侧带有血槽,直到今天仍锋利无比
再有,王子朝奔楚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关键性事件,目前难以查究的周室典籍下落问题、老子辞周隐退、《山海经》作者之谜都隐藏在这一历史事件之中,若能搞清楚王子朝奔楚的实际情况,这些谜题都能得到进一步的解释甚至彻底揭开真相。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史料缺失,王子朝的最终下落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目前观点认为,王子朝及其残部当时很可能南逃到了今南阳一带,而今日恰好也在南阳发现了“不见冢”这个天子级别的大墓,二者如此巧合,让人不得不怀疑“不见冢”就是王子朝的陵寝。事实上“不见冢”被发现后,在史学界、考古界内部引发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无数人都在等一个答案,等待“不见冢”里考古实证的出现。
“不见冢”陪葬墓出土的青铜弩机,可见周朝就已有了弩这种先进武器
2023年5月至7月,市文物部门又在“不见冢”大墓的南侧80米处接连发现50余座大墓。截至2023年共发掘89座陪葬墓,出土鼎、壶、敦、剑、戈、矛、弩机等青铜器、陶器及玉环等文物1000余件。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对陶俑及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的器物。尤其是,一件青铜器上有一个铭文“州”(周的通假字)。宋煜辉说,从已发掘的陪葬墓现状来看,这些陪葬墓都呈“甲”字形,布局规整,有的带有车马坑,说明这批陪葬墓的墓主人生前均有较高地位。
主墓南北两侧各发现有地面建筑基础,呈“山”字形,国家及省市级专家考察后,部分专家认为是“享堂”,最终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证实。
43米×41米的“不见冢”、75米长的车马坑, “天子驾六”,或为“享堂”的建筑遗存,种种迹象表明,“不见冢”墓主人身份十分显赫,或为“王”级。
一个个历史之谜、文化密码也许不久就将在“不见冢”揭晓。
如今,“不见冢”的发掘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文物的保护工作也同步展开。主墓上方,一个巨型钢结构大棚正在修建,以保护墓葬,为下一步大规模发掘提供保障。
南阳,“不见冢”,“天子驾六”的横空出世,是对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一次践行。
不见冢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东,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墓地布局规整、等级较高,是南阳发现的最重要的东周时期高级贵族墓地之一,时间大约在战国早、中期,为‘王子朝奔楚事件’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不见冢”考古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经过文物勘探,文物部门初步认定“不见冢”大墓为战国时期的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其总长约66米,墓室长40米、宽38米,深约18米。墓室四周有阶梯状台阶,台阶宽0.8米至1米;墓道位于东侧正中,东宽约5米,接近墓室处宽约10米,长约26米。另外,该墓西侧约20米处还有一个南北长约75米,宽约9.8米的车马坑,南侧有一处长约50米,宽1.5米,深1.5米的遗迹。
有哪些史书和考古发现证明了投毒案的真实存在?
2500年前古墓内,22名少女集体殉葬,事前集体吃过香瓜。
2007年在江西靖安一座封土高达13米的古墓被盗。几名盗墓贼惊醒了一座埋藏了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考古人员赶到时发现,这座古墓并不豪华,却出土了47具棺木,震惊了考古界。更为奇特的是,发现有22具人类遗骸。均为15岁至25岁的年轻姑娘。她们入殓时,多数死者未穿衣服,所有人的棺材内都发现香瓜子,怀疑是死前集体喝下毒药殉葬。
这些年轻的姑娘骨骼中发现有绿色的结晶体,分布在膝盖骨、颅骨、牙齿根部,甚至整个骨腔里。随葬器物中有小型手工加工工具,如刀、削、凿等,以及木质纺织工具绕线框、梭、打纬刀、陶纺轮等。只在主棺内发现了一件像样的陪葬品,一枚龙形玉佩。主棺最显眼处还有一个圆形金箔,说明墓主身份显赫。
这个在香瓜里下毒,拉她们陪葬的正是这座大墓的主人——徐王 章禹。徐国是一个国力弱小,民心涣散的小国。被吴国和楚国夹击,吴王阖闾放水淹了徐国。徐王捆绑自己,拉着妻子,跪在阖闾面前求放过,阖闾的儿子夫差不肯,徐王连夜逃到楚国。
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的徐王,买通纺织工坊的主管,在女工的香瓜里下毒,46个美好生命,香消玉殒,成为徐王的陪葬品。
在历代古墓中,被香瓜毒死的不止这46个女孩,还有一位皇帝也难逃被毒害的命运,他是谁?我们下回再聊!
有哪些史书和考古发现证明了投毒案的真实存在?
2500年前古墓内,22名少女集体殉葬,事前集体吃过香瓜。
2007年在江西靖安一座封土高达13米的古墓被盗。几名盗墓贼惊醒了一座埋藏了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考古人员赶到时发现,这座古墓并不豪华,却出土了47具棺木,震惊了考古界。更为奇特的是,发现有22具人类遗骸。均为15岁至25岁的年轻姑娘。她们入殓时,多数死者未穿衣服,所有人的棺材内都发现香瓜子,怀疑是死前集体喝下毒药殉葬。
这些年轻的姑娘骨骼中发现有绿色的结晶体,分布在膝盖骨、颅骨、牙齿根部,甚至整个骨腔里。随葬器物中有小型手工加工工具,如刀、削、凿等,以及木质纺织工具绕线框、梭、打纬刀、陶纺轮等。只在主棺内发现了一件像样的陪葬品,一枚龙形玉佩。主棺最显眼处还有一个圆形金箔,说明墓主身份显赫。
这个在香瓜里下毒,拉她们陪葬的正是这座大墓的主人——徐王 章禹。徐国是一个国力弱小,民心涣散的小国。被吴国和楚国夹击,吴王阖闾放水淹了徐国。徐王捆绑自己,拉着妻子,跪在阖闾面前求放过,阖闾的儿子夫差不肯,徐王连夜逃到楚国。
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的徐王,买通纺织工坊的主管,在女工的香瓜里下毒,46个美好生命,香消玉殒,成为徐王的陪葬品。
在历代古墓中,被香瓜毒死的不止这46个女孩,还有一位皇帝也难逃被毒害的命运,他是谁?我们下回再聊!
有哪些史书和考古发现证明了投毒案的真实存在?
2500年前古墓内,22名少女集体殉葬,事前集体吃过香瓜。
2007年在江西靖安一座封土高达13米的古墓被盗。几名盗墓贼惊醒了一座埋藏了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考古人员赶到时发现,这座古墓并不豪华,却出土了47具棺木,震惊了考古界。更为奇特的是,发现有22具人类遗骸。均为15岁至25岁的年轻姑娘。她们入殓时,多数死者未穿衣服,所有人的棺材内都发现香瓜子,怀疑是死前集体喝下毒药殉葬。
这些年轻的姑娘骨骼中发现有绿色的结晶体,分布在膝盖骨、颅骨、牙齿根部,甚至整个骨腔里。随葬器物中有小型手工加工工具,如刀、削、凿等,以及木质纺织工具绕线框、梭、打纬刀、陶纺轮等。只在主棺内发现了一件像样的陪葬品,一枚龙形玉佩。主棺最显眼处还有一个圆形金箔,说明墓主身份显赫。
这个在香瓜里下毒,拉她们陪葬的正是这座大墓的主人——徐王 章禹。徐国是一个国力弱小,民心涣散的小国。被吴国和楚国夹击,吴王阖闾放水淹了徐国。徐王捆绑自己,拉着妻子,跪在阖闾面前求放过,阖闾的儿子夫差不肯,徐王连夜逃到楚国。
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的徐王,买通纺织工坊的主管,在女工的香瓜里下毒,46个美好生命,香消玉殒,成为徐王的陪葬品。
在历代古墓中,被香瓜毒死的不止这46个女孩,还有一位皇帝也难逃被毒害的命运,他是谁?我们下回再聊!
有哪些史书和考古发现证明了投毒案的真实存在?
2500年前古墓内,22名少女集体殉葬,事前集体吃过香瓜。
2007年在江西靖安一座封土高达13米的古墓被盗。几名盗墓贼惊醒了一座埋藏了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考古人员赶到时发现,这座古墓并不豪华,却出土了47具棺木,震惊了考古界。更为奇特的是,发现有22具人类遗骸。均为15岁至25岁的年轻姑娘。她们入殓时,多数死者未穿衣服,所有人的棺材内都发现香瓜子,怀疑是死前集体喝下毒药殉葬。
这些年轻的姑娘骨骼中发现有绿色的结晶体,分布在膝盖骨、颅骨、牙齿根部,甚至整个骨腔里。随葬器物中有小型手工加工工具,如刀、削、凿等,以及木质纺织工具绕线框、梭、打纬刀、陶纺轮等。只在主棺内发现了一件像样的陪葬品,一枚龙形玉佩。主棺最显眼处还有一个圆形金箔,说明墓主身份显赫。
这个在香瓜里下毒,拉她们陪葬的正是这座大墓的主人——徐王 章禹。徐国是一个国力弱小,民心涣散的小国。被吴国和楚国夹击,吴王阖闾放水淹了徐国。徐王捆绑自己,拉着妻子,跪在阖闾面前求放过,阖闾的儿子夫差不肯,徐王连夜逃到楚国。
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的徐王,买通纺织工坊的主管,在女工的香瓜里下毒,46个美好生命,香消玉殒,成为徐王的陪葬品。
在历代古墓中,被香瓜毒死的不止这46个女孩,还有一位皇帝也难逃被毒害的命运,他是谁?我们下回再聊!
有哪些史书和考古发现证明了投毒案的真实存在?
2500年前古墓内,22名少女集体殉葬,事前集体吃过香瓜。
2007年在江西靖安一座封土高达13米的古墓被盗。几名盗墓贼惊醒了一座埋藏了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考古人员赶到时发现,这座古墓并不豪华,却出土了47具棺木,震惊了考古界。更为奇特的是,发现有22具人类遗骸。均为15岁至25岁的年轻姑娘。她们入殓时,多数死者未穿衣服,所有人的棺材内都发现香瓜子,怀疑是死前集体喝下毒药殉葬。
这些年轻的姑娘骨骼中发现有绿色的结晶体,分布在膝盖骨、颅骨、牙齿根部,甚至整个骨腔里。随葬器物中有小型手工加工工具,如刀、削、凿等,以及木质纺织工具绕线框、梭、打纬刀、陶纺轮等。只在主棺内发现了一件像样的陪葬品,一枚龙形玉佩。主棺最显眼处还有一个圆形金箔,说明墓主身份显赫。
这个在香瓜里下毒,拉她们陪葬的正是这座大墓的主人——徐王 章禹。徐国是一个国力弱小,民心涣散的小国。被吴国和楚国夹击,吴王阖闾放水淹了徐国。徐王捆绑自己,拉着妻子,跪在阖闾面前求放过,阖闾的儿子夫差不肯,徐王连夜逃到楚国。
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的徐王,买通纺织工坊的主管,在女工的香瓜里下毒,46个美好生命,香消玉殒,成为徐王的陪葬品。
在历代古墓中,被香瓜毒死的不止这46个女孩,还有一位皇帝也难逃被毒害的命运,他是谁?我们下回再聊!
有哪些史书和考古发现证明了投毒案的真实存在?
2500年前古墓内,22名少女集体殉葬,事前集体吃过香瓜。
2007年在江西靖安一座封土高达13米的古墓被盗。几名盗墓贼惊醒了一座埋藏了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考古人员赶到时发现,这座古墓并不豪华,却出土了47具棺木,震惊了考古界。更为奇特的是,发现有22具人类遗骸。均为15岁至25岁的年轻姑娘。她们入殓时,多数死者未穿衣服,所有人的棺材内都发现香瓜子,怀疑是死前集体喝下毒药殉葬。
这些年轻的姑娘骨骼中发现有绿色的结晶体,分布在膝盖骨、颅骨、牙齿根部,甚至整个骨腔里。随葬器物中有小型手工加工工具,如刀、削、凿等,以及木质纺织工具绕线框、梭、打纬刀、陶纺轮等。只在主棺内发现了一件像样的陪葬品,一枚龙形玉佩。主棺最显眼处还有一个圆形金箔,说明墓主身份显赫。
这个在香瓜里下毒,拉她们陪葬的正是这座大墓的主人——徐王 章禹。徐国是一个国力弱小,民心涣散的小国。被吴国和楚国夹击,吴王阖闾放水淹了徐国。徐王捆绑自己,拉着妻子,跪在阖闾面前求放过,阖闾的儿子夫差不肯,徐王连夜逃到楚国。
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的徐王,买通纺织工坊的主管,在女工的香瓜里下毒,46个美好生命,香消玉殒,成为徐王的陪葬品。
在历代古墓中,被香瓜毒死的不止这46个女孩,还有一位皇帝也难逃被毒害的命运,他是谁?我们下回再聊!
传奇:寻找大禹九鼎
一、迷失的家族使命1.1 “各位旅客,列车即将到达汴京站,请在汴京站下车的旅客准备好自己的行李下车。汴京历史悠久,素有八朝古都之称……”。
怀着对四年美好生活的憧憬,恰逢千禧年的大学生宋宝君,兴奋的拖起行李,快步下车,期待走进一个壮丽的大都市。迈出火车站,傻眼了,还不如老家南都市的火车站广场。
出站口的铁栅栏,和乡镇企业一个模样。铺满水泥砖的广场比高中的体育场大一些,停着两辆公交车,穿插着数十辆拉黑活的机动三轮车。广场对面的店铺,一看就是解放前的建筑风格,招待所、灌汤包子、羊肉烩面的招牌胡乱飞舞。
内心拔凉的宋宝君走在校园中,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在这里终结,始建于1902年的豫南大学马上迎来建校百年。“嵩岳苍苍 河水泱泱 民主是式 科学允张 猗欤吾校 永无疆”古风旋律的雄浑校歌飘荡在校园中,沉浸百年时光的厚重学堂,重燃起澎湃的求学激情。
1.2 就读于历史文化学院的宋宝君,喜欢在汴京城中走访研究。“汴京城,城摞城,地下埋藏六座城”,古城建筑陈旧,然而居民淳朴悠闲有文化雅致。
最热闹的步行街是书店街,如同漫步书院画廊,历史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恰逢九月菊展期间,店前摆放着自家培育的各色奇花,其中一盆是独有的翠绿花色,在满眼金黄的菊花丛中特别另类。
抬头看匾额楹联,“惠昌山房”、“遍求海内单行本快读人间未见书”,有意思,宋宝君抬步入店。
1.3 “老板,这盘菊花很别致啊!”“哎,小伙子有眼光,这是‘汴梁绿翠’,稍微娇贵,嫁接六盆才成一盆。”宋宝君用闲聊方式启动调研,请教了匾额的由来、楹联的书法、货架的摆设。
熟悉民族习俗的宋宝君,对老板的蓝色小帽,充满了极大的好奇疑惑,装作不经意间凝视,和回族的帽子一致,唯有颜色不同。“你是大学生吧?”“哎,是的,我在豫南大学历史学院读书,周末访谈调研。”
“是不是想了解为何我的穿戴不同?”被看穿了心思,宋宝君歉疚的点头承认。“我们是汴京犹太人,邻居叫我们‘蓝帽回族’……”震惊之余,一个延续800年的历史浮现在宋宝君眼前。
考证得知,自北宋徽宗年间,沿丝绸之路经商的犹太人开始定居汴京,以希伯来语开展仪式活动,直到清道光年间最后一个神职人员去世,汴京犹太人不再认识希伯来语,清末民初希伯来文经卷甚至被西方传教士收购了。
“唉,教义教规都中断了,成口头传说了,越传越离谱。老一辈说,家族定居在此,是为寻找大禹九鼎,九鼎非青铜铸造,而是日月同天之时、天外飞来之圣物。传说有一张指引图,有日月有祭坛,祭坛所指即九鼎所在,得九鼎者得天下。花了800年也没找到,指引图丢了,人也迷失了,再也不会希伯来文了。嘿嘿,传说而已,传说而已。”
1.4 作为千禧年的大学生,这场偶遇访谈过于传奇,仿佛经历一个穿越,宋宝君记述这一段走访日志:书店街‘惠昌山房’培育的菊花叫‘汴梁绿翠’,老板自称汴京犹太人,戴蓝色小帽,花白头发、络腮胡子,有李宗盛的范儿,书画私印:章吉之南。
二、馆藏的拓印岩画
2.1 任职于北西大学阿拉伯历史研究院的宋宝君副教授,飞往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作为唯一一个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以色列在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学术研究,非常有特色。
读完了本科、研究生、博士,宋宝君沉浸于研究东西文明交汇的奥斯曼帝国历史,期待这次的交流可以碰撞新的见知。
2.2 沐浴着地中海阳光的城市都有一种明媚、愉悦、轻松的气息,特拉维夫也不例外。在希伯来语中特拉维夫意思是春天的山丘,这座百年历史的城市,是以色列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明艳的蓝色海水,飘着咖啡香的巷子,散发出开放、热烈、包容的气氛。
特拉维夫大学中央图书馆的一楼大厅,正在举办国家地质公园岩画展览,餐后散步的宋宝君随意的参观欣赏。
“朋友,你来自中国?”一位大胡子老外拦在面前,自我介绍是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副主席罗伯特·里克,“朋友,中央图书馆有一批希伯来文经书,你会感兴趣的,来自100年前的中国,很神奇吧?”
2.3 图书馆员带上手套,打开精心保管的来自中国清朝的希伯来文经书。注意到大量页面有蓝色毛笔批注,虽然对线装古书缺少研究,但是宋宝君看出肯定是书法娴熟的中国古人所写、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陆续传承记录。
“文献记载,1899年上海的罗马天主教耶稣会收购了这些经卷,拥有经书的中国人自称是犹太人后裔,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宋教授是第一位借阅这些经卷的中国人,经卷中有一副岩画,希望宋教授有兴趣提出看法。”
这是一副三米高的巨幅岩画,在实物上拓印而成:中间是规整的圆盘,右上是类似甲骨文的“旦”字,左上是写实的弯月图形,空白留有一行无法识别的狂草书法。
2.4 犹如时空错乱穿越,犹太人后裔、希伯来文的经书、甲骨文“旦”字、写实的弯月、狂草的古文、特拉维夫的现代都市,翻滚涌入视野。
宋宝君想起十年前在豫南大学读书时访谈的书店老板,“有日月有祭坛,祭坛所指即九鼎所在”,眼前巨幅岩画的中间大圆盘,右上侧正有一个三角符号……
三、远古的日月祭坛
3.1 若不是看到弹屏的新闻报道,汴京城蓝帽子老板的家族使命和特拉维夫市的东方经书,在宋宝君看来,依旧只是一种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传说故事。
“2023年1月25日,此前在龙卧区庄谢镇发现的、被称为‘日月祭坛’的岩石文,被中国学科院认定为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天文星象图。”
“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副主席罗伯特·里克,经过现场测量,认为是一处独特的岩刻形式的天文台,首次了发现日月同天布局,学术意义重大。”
凝视着新闻图片,宋宝君冒着疫情风险,果断请假赶赴现场。
3.2 作为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学家,对于岩画研究本来是隔行如隔山,然而罗伯特·里克的“首次发现”的异常表态,让宋宝君脊背发凉,因为新闻图片和特拉维夫中央图书馆收藏的巨幅拓印岩画完全一样。
这里是一切传说的源头。赶在27号傍晚,来到了日月祭坛,龙卧区庄谢镇是宋宝君自小长大的家乡。
眼前的一切都很熟悉。元宵节的傍晚,袅袅炊烟飘散,如水的月光笼罩下的小村庄如此宁静悠然。
此刻的一切又很遥远。远古祭坛上刻画着日月星辰,汴京犹太人的九鼎传说、特拉维夫馆藏岩画的三角符号、岩画联合会副主席的矛盾陈述,交织悬浮在这里。
3.3 仿佛有一种声音在环绕着、在呼唤着,宋宝君闭上眼睛,沉浸在浩瀚星辰之中。
“打小就是这样了,专家非说是啥日月祭坛,电影看多了吧。”村长叫耿粮,胖乎乎,快走两步累得呼呼喘气,是宋宝君的中学同桌,当年的调皮鬼,现在成了一村之长。
“让你看个够,除了这个玩意,庄稼地里还有一排流星呐,那才好玩。”走出30多米,麦田中央凸显着光秃秃的平坦岩石,刻着一排九枚凹槽,除了一枚孤立,其他排成一行偏向西南方向。
回看日月祭坛,中间圆盘的三角形恰好指向这里。
3.4 “上午来了一个老外,可好玩了,趴在地上对着流星咔咔咔的拍照。”“哦,知道老外叫什么吗?”“说鸟语,我哪儿听得懂。带个翻译姓‘张’,络腮胡子,可像李宗盛了。哎,你这埋头当教授的知道李宗盛吧,港台歌星呀……”
谷歌检索:罗伯特·里克,国际岩画考古专家,澳大利亚籍以色列犹太人。汴京犹太人也像李宗盛,同样姓“章”。事出反常必有妖,意识到深陷古老迷局的宋宝君,开始了严肃的思考,耳中已容不下其他的声响。
“哎,哎,我是说咱们一块吃个饭,红薯丸子可好吃了,肉馅的!”
四、坤卦的九架孤山
4.1 端坐在村长耿粮家中,宋宝君继续联网搜索,和当年读博写奥斯曼研究论文一样的感觉,无边无际、漫无头绪、硬着头皮。
拓印岩画和九鼎传说在此相遇,“九星岩刻、西南布局、第八颗星”是核心线索。
九数在上古指北斗九星,最迟至春秋战国之时,尚有九星可见,《冥通记》曰:北斗有九星,今星七显,二隐不出。
西南指向,即为夏秋之交,《曷鸟冠子》曰: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西南即坤卦,《易经》曰:坤,元亨,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问题来了:东北方向的第八枚孤立,是什么意思呐?
4.2 “宋大教授,元宵节咱们喝一口呗。”人未到、声先至,作了乡干部的邻居王果东拎了一瓶老酒走进院子。
打断了混乱思绪,三杯酒下肚,暂时忘却了迷局,元宵节品尝油炸肉馅的红薯丸子,相当别致,三位老同学相谈甚欢。
“咱们南都市以前可是……可是大城市,刘秀在此成就霸业。各山头都有传说,九架……九架孤山啊,绕着咱乡……”不胜酒力的王果东,用词越来越短,菜品尚未上齐,人已趴在桌上。
4.3 灵感迸发、人间清醒的宋宝君,思索着九架孤山。打小就熟悉和攀爬这些孤山,扒蝎子、挖沙参、摘野果,每年三月三,各山都有热闹庙会,蹬起永久牌自行车四处赶集、看大戏、寻小吃。
南都盆地中央的九架山,突兀而立,互不相联,自古称为九架孤山。
从地势上讲,自西南走向东北,分别是遮山、羊山、磨山、塔子山、紫山、独山、隐山、丰山、蒲山。
从布局上看,紫山居中,隐山丰山独山蒲山居左,塔子山磨山羊山遮山居右,九架山形如圈椅,左侧朝东、白河奔流、锦带飘逸,右侧面西、卧龙山岗、俯卧腾跃,呈现左青龙右白虎之势。
4.4 九星岩刻对应九架孤山,西南布局对应东北走向。
孤立的第八颗星,即丰山。
五、自鸣的丰山钟声
5.1 丰山在南都市东北方向15公里处,东临白河之滨,自古即为名胜,东麓二石窟刻字:清冷泉、清冷渊。
《山海经》记载:丰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冷之渊,出入有光。
唐代诗人李白多次登临丰山,留下诗篇《游清冷泉》: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明月,曲尽长松声。金代诗人元好问在《丰山怀古》中有云:丰山一何高,古木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
丰山有奇观,时常嗡嗡似龙长啸。《山海经》记载:丰山有钟九耳,霜降则鸣。《光绪新修南阳县志》有云:丰山霜钟。即山内有一个九耳钟,每年秋红霜降期间,整个丰山嗡嗡作响,霜钟自鸣。
5.2 山泉石刻、自然奇观、古树名木早已荡然无存,宋宝君看到的只是山坑痕迹。
山脚有铁门把守,披着绿色军大衣的两个看门人拦着宋宝君,一位脸色黝黑,另一位满面红光。交流得知,确有丰山轰鸣奇观,在90年代当地人开山炸石时解开了谜底。
原来丰山外实内空,有一个巨大空洞,长有八十米、形成四个大厅,东北面有牛眼洞数个,夏秋之交东北风乍起,风吹山洞,迎风共振,如人吹笛,发出轰鸣之声。
5.3 “老师傅,丰山霜钟原来是这样啊!”“别叫俺老师傅,日头晒的脸黑而已,俺属鼠的,还没四十呐。”脸色黝黑的师傅端着泡有半杯枸杞的保温杯,轻轻抿了一口。
“这儿是好地方啊,俺小时候,冬天还能逮着长虫,藏在洞里的大蛇不怕冷,俺老叔宰了蛇胆给俺吃!”满面红光的师傅张开双手使劲比划着,“周围的老乡都知道,山洞就是人工开凿的,那么大的山洞,工程量得多大啊!但是啥也没有找到,只有一个石碑,城里汉画馆拉走了。”
如此看来,丰山确有空洞,而且不是天然的。谢过两位师傅,宋宝君对着铁栅栏上留的通讯电话,拍了一张照片离开了:联系人,康师傅、王师傅……。
5.4 驱车赶往汉画馆的途中,手机推送一条新闻:南都盆地‘不见冢’发现10余座大墓,王子朝奔楚之谜有望揭开。
“王子朝携周典奔楚”,是春秋晚期东周王室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个叫朝的王子,在王位争夺战中失败,于是逃奔楚国,停留在南都盆地的丰山附近,携带的周室典籍、大禹九鼎不知去处。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如此的机缘巧合。
六、泗水的祭拜九鼎
6.1 南都市汉画馆,建于民国二十四年,是国内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汉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了许阿瞿观舞赏乐、嫦娥奔月、雷公车、阳乌等精品石刻艺术。
“看在大教授的份上,带你近距离参观密不外传、藏在地下室的丰山玉雕画像,哈哈。”馆长是大学同学王安疆,“咱馆收藏的都是石雕、砖雕,唯独这一块是玉雕,咱这儿的独山玉啊,刻画泗水捞鼎的历史。”
独山玉是四大名玉之一,出自九架孤山的独山,附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玉铲,早在7000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认识和使用了独山玉。
6.2 “刚在一层展厅看到的是砖画‘泗水捞鼎’,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不稀奇。”
在整幅画面的中央刻有泗水桥。偏右处有一面建鼓,各有一鼓员执桴击鼓。左侧桥面处有一辆马车,车上坐二人,辕马在引颈嘶鸣。在泗水桥两端各有二人正拉绳提鼎。桥下的水面有一龙跃出,龙头左侧有一倾斜着的大鼎。
“注意,鼎,是一个,不是九个。”王馆长栩栩如生的讲解故事。
大禹九鼎是华夏重器。《史记》有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又云: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大禹九鼎至此失传,至于九鼎是一个还是九个,更是尚无定论。”
6.3 “眼前这个玉雕画像,同样是‘泗水捞鼎’,出自丰山石洞。你知道么?此泗水非彼泗水,泗水就在南都盆地。”泗水流经九架孤山的丰山之侧,注入白河,奇怪的是除了本地方志,竟无史书记载。粗看是水中捞鼎,结合近期王子朝奔楚的出土文物研究,是在山顶祭拜九鼎,且有巨型的石磬鸣击奏乐。
“这是艺术创作,还是真实写照,无人知晓,无人知晓咯。”看来研究成果到此为止了。
6.4 “哎呀,这是千年国宝啊,你们怎么直接拿起摆放呐!”王馆长厉声叹气,“这些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是历史”。
王馆长脱掉外套,站定马步,抱起展台,稳稳的连带展台上的汉瓦藏品,搬迁到展馆对侧。
这臂力,震惊了所有人。
七、九鼎的天人合一
7.1 历史是神圣的,历史又是淳朴的,远古的日月祭坛、上古的力量崇拜,都是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认知。
长吁一口气,宋宝君哑然一笑,对自己陷入了“九鼎传说、三角符号、天外圣物”的神秘主义倾向,感到不可思议。
7.2 站在九架孤山的磨山之巅,藏在茂密树林中的高达三丈的四四方方的花岗岩巨石,矗立在眼前。熟知九架孤山沟沟道道的宋宝君,看到丰山玉雕画像,一眼就认出了现实所在。
在更早远的古人眼中,对山峰的仰望守护、对巨石的力量崇拜、对日月的轮换更替,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认知。当这一切应合北斗九星之中、排列九架孤山之列、凝聚孤山巨石之势,夏秋之交、日月同辉、巨石无影,九鼎肃然入目。石鼎的东北方位,有“风动石”,夏秋之际,东北风吹,石磬鸣击奏乐不止。
7.3 “果然是天外飞来之圣物,只可膜拜、不可拥有,在德不在鼎,有德者居之啊!”一顶蓝色小帽的汴京“惠昌山房”老板伸手抚摸着石鼎。
“咱们有20多年没见了。”宋宝君淡淡的叙说,一切烟消云散。
“家族追寻了800年,我又等了你20年,终于破解了谜团。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执念啊、执念……”章老板神色黯然,用力的按下火机,抖动的双手没能捏住香烟,掉在了尘土之中。
7.4 生活回归常态,驱车赶往机场,途径靳岗,赶上天主教堂祈祷活动。
百年之前,这里是穷乡僻壤,然而当时的南都靳岗教堂处在鼎盛时期,是中国四大教区之一。一位白胡子的老外,手持圣物列队人群中,缓缓的走过车窗。“罗伯特·里克!”宋宝君差点喊出声音来,跳出车外,人群已经走远,不见了白胡子的踪影。
远远望去,远方的磨山之顶的巨石分外亮眼。九架山形如圈椅,左侧青龙为白河、右侧白虎为翠岗,端坐椅中的方位就是这里。
苍茫天地之间,一股沉闷的热血,涌入胸腔。
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是?
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是中国十大未解之谜
一,千古遗恨《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 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 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 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二,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 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 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 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 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三,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 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一种说法认为,明 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 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四,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 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 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 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 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五,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 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 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 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 清楚。
六,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 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 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 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 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七,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 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 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 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八,《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 首推《洛神赋》有名。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一种推测是甄后,曹丕之妃。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亲嫂,就兄弟而言,为其不义;就君臣而言,为其不忠,成何体统?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诗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来,招来文人骂声一片;另一种推测是,曹植塑造一个洛神形象,美丽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无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么曹植为何要写《洛神赋》?如果说是寄托君臣之道,作为政治上屡次受兄迫害,怎么会产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历史悬疑。
九,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就是惯例,但武则天是一例外!武则 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聪明 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左右为难,想到死后与高宗合葬,不论自称皇帝还是皇后,都是很难落笔,所以干脆“一字不名”,让 后人盖棺定论。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
十,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 处死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 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下落如何?各种版本,各执一词,依然一团迷雾。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3-23 17:03 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既有英雄壮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而有些故事,就象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的进行考证和研究。现在本人经过认真筛选,特列出七大谜一样的悬案。也请各位历史爱好者和网友给予补充和指正。
1.老子的出关之谜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2.西施的生死之谜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
这与上述记载相同。而民间传说较多的是被越国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绝书》却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尽管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缺憾。又有人说被仇恨的吴国人民乱棍打死,至今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结论。
3.徐福的东渡之谜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全国后,位高权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长生长寿,后来听人说东海上有蓬莱仙鸟,那里有服后可以长生的灵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东渡大海,后来秦始皇至死也没盼来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里呢?有人说那时航海技术差,碰到大风浪,全部覆没。而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卫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
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洲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后人虚设。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人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杨贵妃生死之谜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为之吟诗作赋。然而,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其爱妾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可是,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因此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问。
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后只得下令。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
也有人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 军之中,这可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诗句,都认为杨贵妃被乱 军杀死于马嵬驿,而不是被强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称,杨贵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实际上是吞金而死。这种说法只出现在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一诗。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庶人,并被下放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难解。
5.宋太祖暴死之谜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
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 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一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燥狂忧郁症。一说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6.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 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 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 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7.李自成的生死之谜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他家境贫寒,但有勇有谋,大仁大义。他当过驿卒,当过边兵,最后加入了反明的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不断壮大,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终于推翻了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摇摇欲坠的明王朝。但因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李自成领兵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 有人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 《明史》的结论是, 自成已死,尸朽莫辨。
它的根据是,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报告说,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他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了。还有一个根据是,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称,他的部众已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 但是,这个“遇难”说却难以令人相信。因为李自成雄才大略,骁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敌。
无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绝对是当时的重大事件。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纯属浮夸不实,清王朝怎能相信?何腾蛟的报告简直就是马后一炮,谎报战功,南明王朝也不会相信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时,他的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说他仅带20名亲信与事实明显不符。况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
然而,事实上,当时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 那么,为什么有“遇难”说,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推测,这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放的烟幕弹,一个缓兵之计。一方面,扬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下一步可能联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为,心腹之患已除,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李自成可东山再起。 也有人说李自成在夹山寺隐居。 据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相见恨晚,视为知己。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方丈已死。
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 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亲赴夹山寺调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据称,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据考查,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 但这一说法仍有不同意见。
有人说,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夹山寺确实有奉天玉大和尚这个人,并不能证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说,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伤失明,但李自成画像却双目炯炯有神,以此证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隐居于夹山寺一说,也成不了定论。李自成的生死之谜至今仍成为史学家探讨不休的事。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